正經不瘦 作品

第260章 返程回京

竟然是曾經大明宮的位置。

七個黑影是被焚蒸而亡的七名乾屍所化。

一個直徑超過三米半的大泥罐。

裡面有七具乾屍,罐內沒有任何衣服和陪葬品,這意味著他們被裝入罐中時身無片縷。

泥罐內外都刻著密密麻麻的文字和符號,用梵語寫的佛教經文。

此時王館長的歷史底蘊就展現出來了。

他通過大泥罐的形狀,推測出其跟唐玄宗時期的一種甕的樣式極其相似,推斷這些人是唐朝時期。

甕,指的是盛水、酒或者菜的陶器,蘇木自家的大缸,在某些地區也都是被稱作甕。

包括蘇木上一世的記憶,那也是被叫做甕。

他是領隊人,負責實際動手的,事後還要寫總結報告的。

有人告發周興與人謀反,女皇武則天大怒,責令來俊臣嚴查嚴辦。

但蘇木卻覺得這是三德子通過說話來緩解內心緊張的一種方式。

越是到了這種時候,三德子就越是有點不著五六。

唐朝時期,女皇武則天為了鎮壓反對她的人,任用了一批酷吏,其中來俊臣和周興更是酷吏中的酷吏,是其中的佼佼者,他們利用誣陷、控告和慘無人道的刑法殺害了不少的官員百姓,但惡人總歸是報應不爽……

唉,見識不是隨著蘇木自己的衣食住行和體會而增長,家人們,這種煩惱誰懂啊。

但這些都是小甕,功能就說明了不會有什麼大用。

來俊臣果然照做,迫使周興認罪。

來俊臣思索良久,得出一條妙計,於是約周興喝酒,以誠心請教的方式問周興:我平日辦案遇到一些犯人死不認罪,老兄可有什麼辦法?

此時已酒過三巡,周興很是得意,便顯擺的說:“這好辦,你找一個大甕,四周用炭火烤熱,再讓犯人進甕裡,還有哪個犯人不招供呢?”

時隔千年餘,見到此景依舊覺得不寒而慄。

王館長如數家珍的點評道。

“有沒有聞到烤肉的香味兒?”

可眼前這個甕則很大,直徑都超過三米半,足足可以裝下十幾個人的樣子。

三德子是四個人裡最活躍的,比年齡最小的蘇木還要上躥下跳。

三德子從甕口把探進去的腦袋收了回來。

王館長看向米道長。

劉隊長幫著王館長總結道。

“接下來怎麼處理呢?”

經偵的劉隊長開口問。

三德子這會兒也從四周溜達完,回來恰好聽到了劉隊長的話,跟著補充了一句:“我剛看了,這四周都是石板,就有可能是刑房類型的房間。”

旁邊米道長嗅了嗅空氣中的味道。

王館長點頭。

呼吸有點重,把陷入腦補的蘇木驚醒。

三德子打趣了一聲。

這就讓在場的四人都不由自主的想到了一個詞兒:請君入甕。

“也就是說,這裡是唐肅宗時期,皇家懲戒官吏的酷刑導致的?”

“這七個人都是被活活烤死的。”

其實他們對來因並不在意,更在意事情解決掉以及自己的行動報告。

“看甕的樣式,最有可能是出自唐玄宗或者唐肅宗時期,但唐玄宗可能性不高,按照歷史記載,他是比較排斥佛教的。”

“具體能推測出什麼朝代嗎?”

這本就是他們經常做的事情。

“這裡面有一圈鉤子,估計就是固定犯人的吧。”

米道長卻突然搖頭:“去寺院請和尚來做個法事吧,再送這七人入土為安,應該就可以了。”

腦海中卻自動腦補出了那副畫面。

說完,米道長又對王館長說道:“這甕可能對研究唐朝時期的酷刑有點用,不如我們復刻一尊縮小版的帶回去吧。”

王館長嘆息了一聲。

最終的目的,還是要避免這群亡靈再次出來害人。

蘇木望著眼前的一幕。

“大明宮也是唐朝皇宮所在地,這甕距離大明宮正殿不足2裡地,唐朝的刑法最擅的就是火刑,再者,這甕上的經文應該摘錄自《地藏經》,而唐朝皇家崇尚佛教……”

一個大甕被放在灶火上烤,甕內被捆綁著的七個人不斷掙扎再逐漸的安靜,最後被活活烤成了一具具乾屍……

“這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