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經不瘦 作品

第75章 北曉市之旅

 夜深人靜。

 一道身影從鼓樓東大街的某條衚衕角落一閃而過。

 蘇木早有計劃,辦完了事兒沒有回家。

 而是直奔雍和宮附近的那個曉市。

 這邊的曉市也挺知名的。

 規模幾乎跟德勝門的曉市並駕齊驅。

 京城早些年的曉市有南北之分,建國前後又有東西之別。

 其中的南曉市,最初是在崇文門外藥王廟西、半壁街以南附近,建國後移至現如今的東西曉市街。

 也是蘇木常去的東曉市。

 它既是早些年的南曉市,又是現如今的東曉市。

 而西曉市起初在德勝門外橋東的北河沿兒上,現如今的位置,據說就在醇王府西牆外段家衚衕附近。

 北曉市,就是雍和宮附近這個。

 其實京城的曉市非常多。

 在物資匱乏和計劃經濟模式下,老百姓有‘自我調劑易貨’的需求,自然而然就會有市場。

 但曉市之所以被稱為鬼市的原因,除了破曉即散外,另一層含義就代表著‘隱蔽’。

 除了周邊附近居住的人們外,也就是通過同事、朋友、親戚等私密關係口口相傳獲取消息來源。

 所以隔遠一點,聞其名不知其位的情況居多。

 蘇木知道東西南北曉市的‘典故’,還是託了行業的福。

 ‘板爺兒’圈裡同行,可不像蘇木一樣三天打魚兩天曬網,整天穿梭在京城的大街小巷,稱一聲‘京城通’不為過。

 耳邊聽著各種消息,再經過蘇木自己腦海中對信息的去重、排列以及彙總,得出準確的結論。

 過程雖然有些複雜,但結果卻相當準確。

 從一開始翻牆入戶,到最後蘇木從那個獨門獨院離開,前後不足二十分鐘。

 效率驚人。

 從翻牆走人到來到雍和宮附近的北曉市,也用了差不多二十分鐘。

 這還是蘇木暢意奔跑的結果。

 來到北曉市,蘇木第一眼就有點失望。

 接著,便從心底湧出一絲期待感來。

 雍和宮這片的曉市,其規模遠比東曉市差的多。

 這也就能理解,為什麼北曉市和西曉市不僅每週聚集兩次,且還延長了一個小時的原因了。

 市場所需嘛。

 曉市的存在,建立在老百姓供需訴求的基礎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