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經不瘦 作品

第62章 大魚上鉤

 “嗨,老蘇瞧見沒,這事兒說不得可真是你的問題了。”

 王群追著蘇迎軍,不依不饒的唸叨著。

 “哥,你攤事兒了,攤上大事兒了。”

 蘇木也在旁邊慫恿,他也憋著笑呢。

 高翔和孫志勇更是起鬨起的來勁兒。

 高翔甚至連自己的杆都收回來了。

 看樣子是打算敲詐一波再說。

 事情回到五分鐘前。

 在這看似釣魚者比魚都多的地界兒,垂釣設備最簡陋、釣魚水平最二把刀的王群同志,竟然上鉤了一條大魚。

 魚大的著實有點嚇人,看那水花和偶爾掙扎的水下影子,蘇木感覺這條魚不比此時賈東旭家的那個兒子棒梗矮多少。

 其長度可想而知。

 什剎海這片水域是高梁河水系形成的湖泊,因水草豐茂遍生白蓮,金朝的時候稱之為白蓮潭。

 元滅金後看上了這片水域,在此修建了元大都。

 更是將白蓮潭全部圈入了大都城內。

 將白蓮潭的南部水域劃入皇城,成為皇家御園,皇城外的北部水域就是如今的什剎海。

 自元朝至清朝末年,什剎海一直是京杭大運河北端的碼頭終點站,漕運繁忙,湖中有魚但估計也多不了。

 而到了光緒年間,漕運被廢多時,特別是民國時期,什剎海多年失去整治,城內水道淤塞。

 建國初期,由於什剎海缺水,有些地方老百姓甚至種上了稻子……

 魚蝦的生存空間一度被壓縮再壓縮,存量自然不會有多少。

 這種情況一直到1950年才得以改善。

 政府組織社會各方力量,對什剎海進行了全面清淤治理,砌築堤岸,增加護欄,也才有了今天什剎海的模樣。

 經過近10年的養護,現如今什剎海里的魚或許不多,但深水魚王絕對是有的。

 什剎海里大多的魚都是白鰱和草魚。

 蘇木用上一世的經驗判斷,之前那條八成是個草魚。

 但是王群垂釣設備太簡陋,竹竿且不說,魚鉤就是個繡花針自己燙的,用的還是編織繩,連尼龍繩都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