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野悲歌 作品

第2458章 靠市場說話

“嗯。”

雷俊點了點頭。

周不器道:“古語都說了,要因材施教。產業升級當然是對的,但你總不可能拿著一套課本去教所有學生。優秀的學生,可以多教一些課外知識,愚鈍的同學就只能教一些簡單的常識。按照同一個模式的流水線標準去培養,培養不出頂級的科學家,也養育不出世界級的企業。技術這玩意需要沉澱,小米剛入行做手機,想把手機行業的技術吃透,沒個十幾二十年都不可能做到,更不用說覆蓋到更多的製造業領域了。從市場出發,就是最好的戰略決策,依靠外部的代工廠實力。先別想什麼產業升級了,先去國外把市場拿下來再說吧!沒有市場的驅動,產業升級就是空中樓閣。八九十年代的時候,聯想只是中科院旗下的一個八竿子不靠的小公司,一大堆央企和國企巨頭都在做電腦,還能拿到國家最直接的採購訂單。現在怎樣?那些響應號召受到了媒體萬千追捧做技術研發的央企國企巨頭早都沒影了,反而當年因為不做技術爭議不斷地聯想活了下來,活下來了才推動了國內電腦行業的技術發展。”

這幾年,國內最流行的一個商業詞就是“去產能”。

就是生產出來了太多的商品,然後賣不出去。

貨都壓在倉庫裡,根本找不到渠道。

國內的市場,根本滿足不了國內製造業這麼強大的生產規模。

凡客就是這麼死的。

供大於求了。

這對絕大多數的企業來說就太致命了,像海爾、格力、中興這樣的大公司還好,有足夠的承壓能力,還有上下游的供應商壓著貨款。

可對一些中小製造業來說,那就太危險了,隨時都有破產的危險。

也就是這些年言論管制比較松,類似的這種企業的聲音可以發出來。等過些年,他們想表達也不太可能了,悄無聲息地就破產了,工人們就都紛紛失業了。

所有的大公司都是從小公司逐步一點點變大的。

說不定這些破產的小公司裡,就存在著一兩家未來可能成長為行業巨頭的大公司呢,市場卻根本沒給他們機會。

這怎麼解決?

連物美價廉擁有絕對市場競爭力的小商品都賣不出去了,再號召他們去產業升級做高技術含量的產品,那隻能是加速他們的破產。

周不器已經在海外做出了一些成績,並且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擁有了很大的影響力。

總歸要做一些事。

哪怕默默無聞的去做,這也能成為一種內在動力,可以獲得一種自我追求上的滿足。

第一步已經邁出去了。

京淘在日本做起來了。

第二步,韓國的電商市場也起步了。

第三步,石婧琳要創業做跨境電商。

可這還遠遠不夠。

電商只是平臺。

還得直接從製造業上下手。

周不器本來想跟海爾合作,對方不想綁在紫微星的戰車上,沒同意。想來想去,那就找雷俊好了。

凡客的例子已經證明,雷俊也有著類似的商業經營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