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山下的傳說 作品

905 誰是新鯨的同類?

    衛瀚揚喝了一大口茶水,開始向蘭澤作學術報告。

    最早一批由機器夥伴陪伴長大的小鯨,已經全部成年。

    逆戟鯨的生命週期與人類接近。男孩子發育成熟在十五歲左右。雌性比雄性略早。但這幫海洋生物,沒有法律規範,更沒有保健意識。和原始人類相似:年輕雌鯨,生下能夠成活的頭胎,通常是在十多歲。

    因此,衛瀚揚手裡,已經掌握了一大批第二代小鯨。

    第一代鯨從小跟著機器夥伴學習,長大之後和原先的族群格格不入。

    它們彼此之間使用的是混有人類詞彙的鯨語方言。平時除了捕魚吃,也用機器夥伴的機械手,在泥沙中翻找底棲生物。擴大了取食範圍,獲得的營養更充分,自然也就很少捱餓。

    因此,它們全體擁有一種奇妙的自豪感。也經常利用機器夥伴交流信息,分享彼此的生活。

    機器夥伴不僅是用來充當鯨手的工具,也是鯨類的社交媒介。

    它們之間傳遞的各種信息,在研究所的專用存儲區中,全部保存有備份。這是一筆巨大的跨物種財富。人類由此得以一窺齒鯨物種的獨特視角,瞭解到逆戟鯨的思想和悲歡。

    機器夥伴出故障的時候,孤獨的鯨就顯得可憐而無助。

    等待研究所派船救援的時間很久,落單了難免受到傳統鯨的嘲諷和欺凌。

    於是擁有機器夥伴的鯨們彼此之間逐漸抱團。形成了不同於傳統血緣族群的“文化”族群。

    平時它們結伴生活。有鯨的機器夥伴出故障時,共同護送到研究所進行維修。

    現在新生的第二代小鯨。鯨媽媽們早早地從研究所領取了孩子們的機器夥伴。

    這些年輕的鯨媽媽不知出於什麼心理,利用機器夥伴教授小鯨學習人類語言和各種人類世界中的概念。

    從圓、三角形,運動、停止這些抽象概念開始,母親們自己跟著孩子一起復習,然後帶孩子進一步學習它們自己都沒有深入過的東西。

    母親們為了這些寶寶好好說人話,操碎了心。不但陪著孩子共同學習,還長住在鯨島附近不走了。

    研究人員需要讓它們和孩子們做什麼,它們都積極配合。只要能接觸到活人,有練習說人話的機會,一切都好商量。

    甚至研究所的船上一聲鳴笛,就有一長串鯨媽媽帶著孩子跟著船巡遊。

    一大群帶孩子的鯨類少婦,天天混在研究所附近海域,島上人員能撈到的海鮮都變少了。

    人吃海鮮只是調劑口味,吃不到魚可以吃蝦,吃不到蝦還可以吃海蜇、鮑魚、海參、龍蝦、海白菜。就算海里的東西全都無法下嚥,還可以吃米、面、肉、菜。反正餓不著。

    但附近海產變少,卻令人擔心鯨孩子和媽媽們會不會捱餓和營養不良。很多小孩子還在吃奶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