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槍子彈 作品

第一百五十三章。品德教育。

  林青兒頓了頓,看了看座位上坐著的懵懂少年人們,大聲說道:“然而在天京新城,我們要建立一個講公德的社會。”“我們是未來天京新城的官吏,我們做的每一件事,其出發點都應該是為了社會整體利益的最優,而不是為了自己的利益最優,不是為了對自己好的人最優。”

  “如果有收稅的稅吏欺辱小民,哪怕那個稅吏和你交好,你也要挺身而出為小民做主。因為小民被欺負,稅收制度就會亂。如果沒有人站出來說話的話,就沒有一個小民還有動力去挖水井建水利,沒有人去肥沃田地。小民甚至可能會拋棄田地去流亡,投賊。”

  “如果有奸人欺負外地來天京新城做生意的小商販,即便那個下手的奸人是你的朋友,你也該挺身而出為小商販出頭。因為只有這樣,天京新城的社會秩序才完好,才會有更多的人想來天京新城經商,讓我們的城市繁榮。”

  “這些是身邊的小事。往大處說,如果天京新城以後打起仗來,有人殺良冒功,你該恪守孝悌忠信而熟視無睹嗎?如果你有公德,就該挺身而出懲罰那些殺害普通百姓軍頭惡徒!”

  “如果有公德心,就不會像那些只有私德的儒生一樣,坐視國家的銀子被層層官員貪汙盤剝,無動於衷。”

  “一個家人沒有公德心的家庭,會不斷衰敗。一個當權者沒有公德心的國家,遲早會滅亡。大宋朝坐擁幾千萬田賦卻養不起十幾萬邊軍,坐擁百萬衛所軍卻打不過幾萬人的契丹,就是因為朝堂上的官員們沒有公德,所以江河日下。”

  “你們是我林青兒的學生,是未來天京新城的官吏,在天京新城,我們絕不能再建立一個只有私德沒有公德,只有利益沒有是非的社會。”

  “以後在天京新城,我林青兒選拔官員的標準,不是看這個人能力強不強,而是看這個人有沒有公德。有公德的人能力差一些,也可以監督有能力的手下為社會牟利。沒有公德的人能力若是強,這種能力會變成為自己牟利的可怕武器。”

  “我們要在天京新城建立的,是一個人人懂公德,處處論是非的天京新城。讓天京新城的每個農民,都能安心地興建水利肥沃田地,種出更多的糧食。讓每一個匠人都能安心地提高手藝,能憑本事發家致富。讓每個小商販都能安心計劃進貨銷貨,在貨櫃上擺滿各種商品,不會擔心青皮來勒索,不會擔心衙役來盤剝。”

  “我們要建設的,是一個有公德心的新社會!”

  恍如一張張白紙般的少年人們看著侃侃而談的林青兒首相,一個個激動得眼睛發光。建立一個人人安居樂業沒有欺壓沒有不公的社會,是千百年來漢人的最高理想,這些懵懂的少年人,同樣渴望能生活在這樣的社會中。

  燕王如今要帶領大家親手建立這樣一個社會,這讓學生們如何能不激動?林青兒笑了笑,說道:“今天是你們第一節課,由《公德課》老師來給你們講‘吏之公德’,學習作為一個官廳吏員,該如何以身作則維護身邊的社會秩序。大家鼓掌歡迎我們的老師。”

  在學生們的掌聲中,一個瘦弱的年輕人正了正頭巾,走上了講臺。“同學們,我是你們的公德課老師,我叫”

  九月以後,林青兒的船隊把這五萬人分批運送到臺灣。十月二日,林青兒跟隨運送農民的船隊,前往臺灣,視察臺灣的開發情況。十月的滄州已經有些涼意,但南方依舊溫暖。船隊一路往南,靠近臺灣時候,林青兒已經脫掉了身上的貼裡和搭護,在官袍裡面只穿了一件中衣。

  到了臺灣新竹,林青兒還沒下船,就看到在港灣裡面的碼頭上,已經形成了一個不小的商市。每一次船隊開往臺灣,都會帶來大量的生活用品。包括棉布、鐵器、陶器、瓷器、水泥、農具等等都是需要從大陸運來的。這些商品是由高立功組織人手在天津採買的,到了新竹的港口,就全部賣給臺灣的農民。當然,呂虎不會一件一件去零售這些商品,他把這些商品批發賣給新竹本地的商販。

  此時船隊靠岸,一些商販推著板車,正等待著船舶上面卸下大陸販來的商品。這些商販雖然不從事農業,但零售各種商品,也能獲得不菲的收入。

  當然,比起壓艙的各種貨物,船上更多的還是來開荒的貧民。這些農民下船後,立即就看到一個個身穿深紅色天京新城軍裝的軍官們引導他們。在軍官的引導下,農民們一群群地走向新竹各地的臨時安置點。

  林青兒在船上看了看,看到雖然三十五船人、貨千頭萬緒,但在關山和呂虎的組織下,各項工作都井井有條。關山穿著大紅的官袍,率領新竹的大小官吏,等在碼頭上迎接林青兒。林青兒一下船,關山就跑上去拜倒,喊道:“關山見過林首相,恭喜林首相的弟子受封燕王,我等與有榮焉。”

  林青兒拍了拍關山的肩膀說道:“這次討滅契丹,你也積功升為從二品都兵馬都監了,高興不高興?”關山大聲說道:“高興,關山喜不勝收,感恩戴德,願為燕王的事業肝腦塗地。”林青兒哈哈大笑,跨上關山牽來的駿馬,往新竹城中行去。彡彡訁凊

  半路路過一個新到農民臨時安置點,林青兒一指馬鞭,說道:“進去看看。”關山趕緊跳下馬來,牽著林青兒的駿馬往安置點裡走。

  姚民樂是山東青縣的農民,他家這次走運,選上了開墾臺灣的隊伍,跟隨船隊到了臺灣。他們夫婦二人成親時候就和族裡分了家,在山東沒有田,二人佃種村裡喬老爺的三十五畝旱田。那些旱田一年也就收七、八斗麥子,刨去五成地租和一斗二升的種子,姚民樂和媳婦兩人每年從年頭忙到年尾,也就能得八、九石的麥子進自家倉裡。這些糧食,也就勉強讓姚民樂吃個溫飽。

  哪怕是過年,他和媳婦兩人也不敢吃一口肉。兩人成親三年了,前年生了一個女兒。但這個女兒並未給姚家帶來歡樂,反而成為了姚民樂的一塊心病。他時時擔心女兒長大了養不活那八、九石的糧食,哪裡養得活一家三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