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手釣魚人 作品

第四百零五章 被驚動的科院高層

  “去年川大相同項目連同審計都才600萬,如果不是因為去年川大申請的項目太多導致被延後,現在老子就能把成品儀器砸到南部高校的那夥人頭上去!”….過了幾秒鐘。

  侯星遠的手掌重重在這些文件上一拍,嘆息道:

  “小高,你說這些項目,我能同意嗎?”

  “如果這種口子我都開了,咱們華夏的科研就真的沒救了。”

  高洪文默然。

  自從當年周善院士被殺雞儆猴後,國內對科研經費的追繳週期一下寬鬆了許多。

  雖然與之對應的是單項經費減少,200萬以上的項目並不常見。

  但總體的界限還是被放寬了的。

  加之這年頭申請本子的人越來越多,所以不少人便把目光放到了科院的自有項目上。

  因為與國家的那些基金項目不同,科院對自有項目的決定權是非常高且靈活的。

  自有兩個字,說明一切。

  一般科院項目能批下來,基本上都是面上項目起步,也就是經費百萬以上。

  所以下屬機構的申請書就別說了,像花木蘭那種社科院的跨領域協調申請都層出不窮。

  說實話。

  侯星遠不是那種不通情理的人,有些情況他確實可以理解。

  比如說一個項目計劃的經費是300萬,項目負責人往往會多報50萬——這筆錢其實有很大概率不會被挪用,而是出於倉鼠心理準備的一個備用小金庫,以備不時之需。

  或者就是有些有實力的大老喜歡物質享受,出去開會要住五星酒店,吃飯掛房賬等等——酒店裡的東西大家都知道,一瓶可樂都能給你賣15塊錢。

  所以他們在申報經費的時候,通常會多報一些。

  雖然侯星遠有些反感這種做法,但不可否認的是,這種情況也確實存在。

  所以如果項目確實有研究價值並且申請人能力很強,侯星遠一般都會選擇默認——僅限於額外申請數額不高的情況。

  但現在的問題是很多人不是想申報一個備用小金庫,而是想直接挪一座金山過去了。

  一個300萬的項目,他們敢給你發600萬甚至800萬的項目書。

  這你讓侯星遠怎麼同意的了呢?

  當然了。

  這不能說華夏的科研圈有多骯髒,說到底還是人口基數的問題——人多,項目標書自然也就多了。

  如果你把這些奇葩申請書和總的項目書做一個比例計算,百分比上的數值並不會多高。

  例如之前提及過的sCi撤稿。

  當年盛傳的全球撤稿1564篇sci論文,國內536篇佔據第一,很多人便說“你國造假嚴重”。

  但實際上這536篇裡頭,有174篇是翻譯存在和圖片不符的撤刊,很多校對後再次發佈了,還有41篇是國防七子的論文。

  扣除掉這些之後,國內撤刊的數量是300出頭。

  海對面撤刊的數量則是255,而國內發表的期刊數量呢,卻是海對面的3.4倍。

  造假數量看起來國內多,但佔比上卻只有海對面的三分之一。

  100個人裡頭出5個奇葩,看起來比10個人出一個要多,但前者的比例卻要低於後者。….不討論基數問題直接談數量,很多時候就是在耍流氓。

  只是基數這個概念面向的是大眾,侯星遠作為項目的主審批人,許多時候面對的就是具體的‘數量’了。

  隨後他又想到了什麼,花了些時間在退回文件裡翻了翻,從底部抽出了一份標書:

  “還有這份,粵省某個機構寫的意向書,希望能對接悟空號的數據庫,說是能發現暗物質。”

  “整個項目經費180萬,哈?!”

  侯星遠說著自己都被氣笑了起來:

  “180萬能探測到暗物質,老子當場就去隔壁兵器工業集團串門,把他們實驗室裡頭的那啥扎古熱能斧給吃掉!”

  都都都——

  侯星遠話音剛落。

  他身邊的電話便響了起來。

  來電的區號是0551,作為曾經中科大的校長,侯星遠對這個區號相當熟悉。

  因此沒怎麼猶豫,他便接通了電話:

  “你好,我是侯星遠。”

  過了片刻。

  潘院士的聲音從電話對頭響了起來:

  “侯院長,是我,小潘,您現在方便嗎?有件很重要的事情要和您彙報一聲。”

  二字一出。

  侯星遠便意識到了潘院士這番通話的性質。

  於是他澹澹的嗯了一聲,抬頭看了眼桌對面的高洪文。

  助理這活兒最需要的就是察言觀色,加之高洪文跟了侯星遠好多年,默契度這方面基本上拉到了滿值。

  於是他很識趣的將桌上那疊厚厚的文件收好,又給侯星遠已經空了的茶杯倒了杯水,便主動離開了辦公室。

  待高洪文的關門聲響起後,侯星遠才道:

  “好了,小潘,你可以說了。”

  電話對頭頓了頓,看起來潘院士似乎在組織語言,過了一會兒才道:

  “侯院長,大概在幾個小時之前,我們實驗室剛剛發現了一顆新粒子。”

  “新粒子?”

  侯星遠眨了眨眼,表情沒什麼變化,不過嘴上還是恭喜道:

  “小潘,這應該是今年全球發現的第一顆新粒子吧?一篇sce主刊沒跑了。”

  與此同時。

  他也在心中飛快的盤算起了潘院士打這番電話的目的。

  如今物理學界每年都會發現數顆以上的複合粒子,這種情況不說常見,卻也不至於多罕見。

  所以一個新粒子的發現雖然值得慶賀,但顯然還不至於高到讓潘院士專程打電話報喜的程度。

  所以如果侯星遠所料不錯......

  潘院士應該只是把這顆粒子作為某個由頭,稍後多半會聊其他一些事兒。

  是小陸的院士評選?

  還是對今年的某些項目也有想法?

  亦或是給科大爭取一些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