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寸刀 作品

第一千九百七十二章 小角色大情懷


那些“洗了棉褲就沒有多餘的褲子穿”、“搶救地窖凍菜因為是僅剩的食物”、“把糧本上的肉全部買光還是應付不來過年”的窘迫和短缺,辛酸之中,反而有種溫煦的質感。

因為那是屬於平民的真實,也就是屬於生活本身的真實。

原版播出後,特別打動他人們的一點,便是可以詮釋自己父親年輕時的親身經歷。

男一號,也可以穿打著補丁的藍色工裝服,套著姐姐穿過的五彩毛線褲。

當週秉昆急不可待地往嘴裡塞進一塊紅燒肉時,觀眾能共情到的快感,超過了任何一部華美都市劇裡的燭光晚餐。

最動人的東西,從來都是帶著煙火氣的。

平民史詩,不是帶著平民看史詩、也不是推著平民去經歷史詩,而是以平民見史詩、由平民組成史詩、在平民身上撐起史詩。

於是,在《人世間》中,大家能看到諸多獨具年代感的、左右華國人所有動機和選擇的、也只有作為過來人的華國人可以理解的要素。

政治成分、城市戶口、公家人身份、知青下鄉、三線支援、生產建設兵團、投機倒把分子......

這些要素足以把一個家庭拆得四分五裂,所以故事一開端就是離別、就是天各一方。

《人世間》沒有繞開,沒有迴避。

也由此組成了豐滿且具有說服力的群像:幹部、商人、學者、市民階層、官二代。

尤其是工人,劇中體現出來各種各

樣的工人。

木材廠的、建築工地的、醬油廠的、甚至是澡堂修腳的。

周父是新華國第一代建築工人、是技術權威;

周秉義和周蓉是工人二代裡出類拔萃的知識精英;

周秉昆在性格和身份上都相對簡單,怎麼看都是最純粹的工人,結果命運反倒尤其跌宕。

修橋洞洩水的一場戲,體現的是工人之所以為“工人”的專業性——這背後,又有理想年代裡,作為先進生產力代表和領導階級,改天換地的戰鬥豪情。

搭夥買成扇豬肉、白糖換紅糖,體現的是工人作為普通人的“專業性”,是“工人的日子”裡統籌和計算的機靈。

這背後,又有計劃經濟的鬆動、市場經濟的春風乍起後,生活不為人知的改頭換面。

後面還會有經濟開發區的故事、老居民區拆遷的故事,這是工人們走入新的時區後必須面對的機會和創痛。

這背後,又有改革開放的濃墨重彩、艱難破局。

包括東北這個陷入停滯的老工業基地,與鵬城這個經濟奇蹟特區之間,季風和候鳥式的、雙城記式的對撞。

半個世紀歷史的困惑與新奇,都在這場對撞的火花裡。

既有先進生產力的驕傲,也有確切的瑣碎的辛勞。

每個人都在時代的號角與巨輪下,一次次變換自己的車轍與航道。

而且,劇本沒有試著對其進行任意的道德裁奪、政治評估和價值判斷,它只是籠統地把一切概括為“人

世間”——“人啊,有時候就拗不過命”,“是人就得活”。

這就是人生、這就是人間,這構成了唯一的答案。

因此,必須承認,《人世間》真的太適合春節:雖然不是閤家“歡”,但直擊芸芸眾生的切膚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