嘩啦啦下雨 作品

第一千四百五十八章 善始善終

    “我們國內現在的科研領域同樣是這種線性模式,企業研究機構更重視應用研究,高校和科研院所更重視基礎研究,二者彼此割裂,無法形成合力。

    斯托克斯把這種線性模型轉變成了一種平面象限模型,將科學和技術置於一種共生的關係中,由此形成了三個象限。”

    大家聽得津津有味,尤其郭慧光這個郭孔暉的小迷妹,眼睛裡又開始冒小星星了。

    郭孔暉往桌上倒了點茶水,然後用手指蘸著茶水在桌上畫了一個“田”字格。

    “左上角的象限是一個純基礎研究佔主導的領域,叫做玻爾象限,不考慮研究的實際用途情況,只受認知層面需求的引導,比如弦理論。

    美國二戰後把純基礎研究視為技術創新的必要的先決條件,讓基礎研究處於相對穩定的前置地位,對基礎科學投入了巨大的資金。

    美國由此得到了豐碩的回報,僅1956年至1987年間,就有13位企業科學家榮獲諾貝爾獎,注意,是企業科學家。

    遠景研究中心的數學研究所、物理研究所、化學研究所的一些研究方向,也屬於玻爾象限。

    所以,慧光,遠景研究中心可不像你說的那樣,只注重眼前利益。”

    郭慧光偷偷瞄了傅松一眼,正好跟他四目相對,趕緊吐了吐舌頭,做了個鬼臉。

    “右下角的象限是另一個極端,由用於應用目的的研究佔主導,應用研究不關注對自然的基本理解和系統剛認識,只是從利潤角度考量並解決眼下的問題。

    最典型的就是愛迪生對於電力照明的研究,所以這個象限就以愛迪生命名。

    玻爾象限和愛迪生象限可以部分地放入線性模型中,但它們之間也有重合的部分,就是右上角的現象。

    在這個象限裡的研究活動,在尋求拓展認識的邊界的同時,也受到實用目的的影響,結合巴斯德的事蹟,所以這個象限也叫巴斯德象限。

    這個象限最典型的就是美國的貝爾實驗室,科學和技術,理論與應用之間循環往復互動,從而形成了良性的正反饋。”

    傅松看著桌上的那副狗畫圖,摸著下巴若有所思道:“郭教授,聽你的意思是,巴斯德這種模式最好嘍?”

    郭孔暉不置可否道:“二戰後美國的科學研究主要在玻爾象限中打轉,不過正當美國人為此沾沾自喜時,他們突然發現松下、索尼、豐田等日苯企業逐漸搶佔了全球的家電、電子與汽車市場。

    原因在於,當企業實驗室以學術界模式運作時,就難以顧及基礎研究相關的開發和生產製造工作,科研成果無法迅速轉化成技術創新產品,導致市場需求無法得到滿足,從而失去競爭優勢。

    而亞洲企業的基礎研究能力雖然更薄弱,但其研發效率更高,尤其擅長於利用既有的,特別是來自美國的基礎研究成果,將其轉化為先進技術並開發出優質產品。”

    傅松本來對遠景研究中心的科研模式沾沾自喜,按照他的設計,遠景研究中心把基礎研究作為重中之重,應用研究的重要性排在了後面。

    在他的固有觀念裡,中國的科研最大的一個毛病就是過於急功近利。

    普通人覺得基礎科學看起來離生活非常遠,好像沒什麼實際用處。

    而絕大部分科研人員只是為了發(養)表(家)論(糊)文(口)而研究,只要能發出論文來完成了考核,評上了職稱,過程如何根本不重要。

    於是,中國科研界的拿來主義盛行。

    國外有什麼新概念、新方法,拿來改頭換面一下,就可以水一篇論文。

    比如那個四十歲還單身的正經女人、號稱學術女神的顏寧,發了無數高水平論文,但實際上她的解結構在方法原理上沒有創新,使用的電鏡技術也不是她發明的,在科研思想上更談不上有什麼貢獻。

    她的科研模式就是找了一個新對象a,用花費鉅額外匯買來的電鏡,首次解了它的結構,把結果發到s。

    下次再找個新對象b,解結構,發論文,循環往復,只要有新對象,率先解出結構,就能發文章。

    這種重複性科研有什麼用?純粹是浪費納稅人的錢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