嘩啦啦下雨 作品

第一千一百八十八章 不領情

    不過,傅松這次雖然在嬰國佬身上撈得不多,但卻在德國佬身上找補回來不少。

    早在四年前,他就在東德佈局,截止到兩德統一前,他手頭攢下了大量的東德馬克。

    這些東德馬克一部分來源於商品銷售回款,另一部分來源於使用西德馬克等硬通貨,從東德老百姓手中兌換。

    兩德統一後,對於東德居民的個人存款,西德政府按照1東德馬克兌換1西德馬克的比例進行兌換,根據年齡不同,每人可以兌換額度不等的東德馬克,最高限兌6000東德馬克。

    包括企業債務在內的其他資產按2東德馬克兌1西德馬克的比例進行兌換。

    而兩德統一前,東西德馬克之間的匯率為4東德馬克兌1西德馬克,所以一倍的匯率差,讓傅松賺的盆滿缽滿。

    在國外賺的錢,一般而言有兩種處置方式。

    一是將賺的錢轉移到一個更安全的地方,這在實行浮動匯率和資本自由流動的德國當然不難,不過一個外國人轉移幾十億西德馬克的資產,吃相太難看,容易被監管機構針對。

    反正打死傅松都不相信這個世界上有真正自由的東西,資本自由流動?

    誰信誰傻逼。

    另一種處置方式就是在當地買買買,購入優質資產,這種做法相對厚道一些,至少資本留在了當地,肉都爛在了鍋裡。

    傅松自然不會只選一種方式,兩種方式搭配著來。

    兩成的資金用於購買德國長期國債,今後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裡,德國都是歐共體的經濟發動機,買德國的國債絕對只賺不賠。

    兩成的資金用於看空德國股市,加息和本幣升值,都會導致市場流動性減弱,不利於股票市場。

    兩成的資金兌換成美元落袋為安,剩下的四成則是購買德國企業。

    他當然不會去買西德的企業,他感興趣的西德企業要麼是非賣品,要麼太貴,買不起,所以只能退而求其次,在東德大肆併購。

    東德是經互會國家中,為數不多的幾個老牌工業強國,另一個是捷克斯洛伐克,西方發達國家或許看不上這兩個國家的企業,但對中國來說,這兩個國家的許多企業都是寶貝。

    與西德企業相比,東德企業本就不具備競爭力。

    兩德沒有統一之前,還可以依靠關稅、貿易壁壘在東德國內市場抵擋西德產品的競爭,並通過貨幣貶值的方式獲得價格競爭力,東德產品也能在西德市場佔據一席之地。

    但兩德統一後,為了收買東德人民,同時也是為了體現資本主義制度的優越性,西德開始給東德人民漲工資加福利。

    東德地區首先用工成本上去了,因為工資和福利皆上漲了一倍。

    其次,東德馬克匯率從原來的4東德馬克兌1西德馬克,上漲到2東德馬克兌1西德馬克,匯率被人為高估了一倍。

    如此一來,東德地區企業的成本增加了一倍,產品出口價格也提高了一倍,東德地區企業唯一的價格競爭力沒了,東西更賣不出去了。

    所以,在東德老百姓萬眾歡騰的時刻,東德企業的末日也來臨了。

    東德民老百姓的購買力雖然有了質的提高,但他們只買

    西德貨,商場裡找不到東德產品的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