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67 章





幼兒容易夭折,便是夫妻倆小心照顧也還是有一子一女早夭。




妻子兒女全都安排好,趙曙靈機一動又有了個好主意。




古往今來時常有太后臨朝聽政,先帝剛繼位時便是如此,他覺得他還年輕,請皇太后一起來處理




軍國要事合情合理,娘娘應該沒意見吧?




曹太后:……




先帝啊先帝,你說你造的都是什麼孽?




到手的皇位人家都不想要,看看你把孩子折騰成什麼樣兒了。




想是這麼想,但是垂簾聽政還是不行。




官家是先帝養子,正是年輕力壯的時候,並非無知小兒,哪裡需要太后臨朝聽政?




她知道官家擔心的是先帝的遺腹子,那麼就關起門將話說開了。




不管那孩子是男是女,官家已經登基,斷沒有退位讓給襁褓嬰孩的道理。




且不說嬰孩夭折的可能有多高,就算那孩子是個男孩也能平安長大,他平安長大之前十幾二十年難道都要讓太后和朝臣把持權柄?




國不可一日無君,大權旁落不是好事。




兩府三司的相公們心裡有成算,即便有人想把持朝政其他人也不會同意。




官家儘管放心親政,別的什麼都不用擔心。




曹太后拉著養子說了大半天,把人說的暈頭轉向才放他離開。




宰輔那裡行不通,曹太后這裡也行不通,趙曙沉思許久,最終決定祭出大殺招:生病。




只要他身體不好,誰都沒法讓他親政。




然後壓力就來到了太醫院。




太醫院的太醫們:……




他們沒能治好先帝是他們醫術不精,但也不能當他們都是庸醫。




官家面色紅潤脈搏有力,敢問病在何處?




趙曙:……




裝病計劃也失敗。




新官家即位後小動作不斷,宰輔重臣都看在眼裡。




他們知道官家為什麼不願意親政,但是親政拖延不得,官家不願意也不行。




韓琦出任先帝的山陵使負責喪葬之事,帝王喪事複雜繁瑣本就忙的焦頭爛額,回過頭來發現新官家各種么蛾子不斷氣的鼻子都要歪了,當即喊上富弼、包拯和八王爺等人到別院忠言逆耳去了。




趙曙第一次經歷這種場面,總算知道先帝為什麼被噴的滿臉唾沫還能心平氣和的和臣子們說話。




氣勢不如人,尤其他還不佔理,可不就不敢還嘴?




經過諸宰輔推心置腹的勸說,年輕的官家終於不再繼續搞小動作,親政後第一件事就是派人去遼國通知大宋換了皇帝的消息。




遼國上次出使各種意外不斷,這次提前給他們時間準備,可以再派使臣來汴京覲見新帝了。




別說不願意來,拒絕之前先想想能不能擋住大宋的火炮。




有了官家的配合,朝中大大小小的事情都安排妥當,朝堂有條不紊的運行起來,看上去並沒有因為皇位更迭而產生動盪。




但是滿朝文武都知道這只是看上去穩定,一朝天子一朝臣,皇位更迭就從來沒有不出事過。




新官家看上去膽小怕事什麼都不想沾手,可這只是暫時,等他坐穩了皇位,將來會發生什麼還尚未可知。




這不是隨隨便便從宗室中挑出




來的皇位繼承人,而是切切實實學過帝王術的皇子,雖然他當年並沒有皇子的名分。




官家最初被接到宮裡教導的時候年紀還小,衣食住行皆由曹太后一手安排,到了啟蒙唸書的年紀挑的老師全是當時大儒。




當時宮中沒有皇子,只有他養在曹太后膝下,無論是吃住還是教育都是皇子的規格,所有人都以為他就是皇位的繼承人。




沒想到精心教導好些年,宮中皇子剛剛誕生他就被送走了。




人都是偏心的,想把皇位留給親兒子是人之常情,先帝的做法雖然有些不講情面,但也可以理解。




然而送走接回來連著發生三次之後,他們就不能理解了。




不管中間如何折騰,好在結果沒有差距,先帝駕崩之後即位的還是這位幼年便在宮中接受大儒教導的養子。




官家學過帝王心術,知道如何治國,對朝堂現狀心知肚明,現在沒動靜只是因為剛剛即位韜光養晦,等他覺得能在朝中游刃有餘,兩府三司必定會發生大變動。




官家即位之前不顯山不露水,平時連門都很少出,大把的時間都花在相妻教子上。




平時提起被先帝幾接幾送的十三團練說的最多的就是倒黴,除了倒黴之外還真沒幾個人知道他的脾性如何。




朝中眾臣最近都低調的很,怕官家沒主見,又怕官家太有主見。




新官上任三把火,希望新帝登基的火不要燒到他們頭上。




先帝駕崩後京城處處縞素,罷市巷哭數日不絕,連乞丐和小兒都會到皇宮門口給他燒紙錢。




不管先帝在位時的對外政策有多麼不妥,對汴京百姓來說,那都是讓他們能過上安穩日子的好皇帝。




喪期內的京城不似往日熱鬧,坊間提起先帝除了念及他的好就是可憐他因為皇宮有毒而沒兒子,說到傷心處再去皇宮門口給他燒幾張紙錢。




去京郊別院會打擾到曹太后和新官家一家,皇宮已經空無一人,在皇宮門口燒紙錢不怕打擾到未亡人。




唉,古往今來數千年,就沒見過這麼慘的皇帝。




再燒一張。




百姓的哀思直到入秋後先帝下葬才漸漸收起,大宋的第四位皇帝趙禎,諡號神文聖武明孝皇帝,廟號仁宗,葬入河南府永安縣的永昭陵。




秋風捲起落葉,眨眼間已經到了九月。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馬上要放授衣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