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水染衣 作品

二百三十一節 於民生有益者

    “活下來了,養得半大不大了,也是心煩――正是長身子的時候,食量漲了,身量、力氣卻是沒漲,若是在鄉間,農活重的幹不了,若是在城市,這半大小子又沒人願意僱工。”劉三說到這裡,又想起了偶然來了興致才翻看的元老間通傳的一些社會調查實錄,心中觸動了一下,說出來的話更帶了幾分真情。“家裡活下來的孩子多了,便就養不起了。熬大了的,能做事的,就要同父母一般擔起養家的責任。小的若是多了,又不能自食其力,就不得不想辦法、走門路,送去學徒,不管如何總有一口飯吃;若是遇到變故災荒,無以生計,便職能出賣自家骨肉了……”

    聽到這裡,張岱也跟著嘆了一口氣,卻也不作評論:這等“憂民之思”,不管真情假意,往日文會、詩會上也聽了不少,然而大多也就是嘆一嘆罷了,至多再說幾句“我若中舉”、“我若得授差遣”、“我若為一地方父母”便就要如何如何的豪言壯語,然而焦點很快就會轉到他為何還未中舉、得差遣上,至於那些用來引起話頭的“民”,便沒人不知好歹地再提了。只是不知這髡賊又會如何說?

    “若有一物,能讓一千個這樣的半大小子能自食其力,不僅解決自己的溫飽,若是勤快,還能稍許補貼家用,張先生以為,此物有益民生否?”劉三先開了價。

    前面鋪墊這麼多,現在劉三劃出了道道,張岱也確實不能昧著良心說“廣州與瓊府生民兩百萬,一千少年,‘小惠未徧’也”。何止不是小惠,往少了說也是一千個家庭解脫了一份負擔,實際受惠的人何止三五千人?而為一地方官,做一縣宰,除非是分到了畿望緊上的好地方,否則轄下人口只怕還沒有五千。一物便可惠及一縣生民,怎麼不是“有益民生”?

    “誠若此,是為大善!”張岱嘆道:“還請不吝賜教,究竟何物,能惠萬千生民?”

    “哈哈,張先生來廣州時日也不短,入夏以來,這廣州城裡遍地都有冰棍不知先生可曾飲過?”劉三反問了一句。

    冰棍,作為大吃貨的張岱當然吃過。他對新奇事物有著強烈的好奇心。澳洲人的各種新奇食物他早有耳聞。到了這個澳洲雲集的廣州城自然要大快朵頤。何況也方便:紫誠記名下的冰鋪每日都要給梁府送一次冰塊,除了冰塊之外,隨車而來的是各色冰棒、格瓦斯之類的冷飲。他昨天下午還吃了一根荔枝味的――這玩意跟陶瓷有關?和民生又有什麼關係?張岱一時理解不能。

    “原來張先生吃過,但未見過這冰棍如何販售。”劉三顯然預料到了這一點,又順手一指,指著藥店牆角陰涼處免費贈飲涼茶的兩個布裹的大缸,一個寫著“熱”一個寫著“涼”。

    “張先生不妨來看一看,其實那些半大孩子販售冰棍,用的就是這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