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水染衣 作品

第八十節 違章建築

    “為什麼不像修路時候一樣拿磚塊或者青石板修補?”

    賈覺陪笑道:“回大人的話:主要是沒錢。這承宣大街上一回大修還是嘉靖四十二年的事。青石板就是那會用上的。”他一邊賠笑一邊道,“你老不知道。這修橋補路的事情,都得仰仗縉紳和商戶們,如今年歲不靖,誰有這個閒錢?這修橋補路花得可不是小錢,沒上萬的銀子幹不了……”

    劉翔想起於鄂水的“明代財政政策”的講座,知道這也是實情。明代的地方財政是很弱小的,公用設施基本靠民間自籌自辦,官府充其量也就是個發起者、監督者的角色。不然古代也不會流傳下這麼多“修橋補路做善事”的故事了。

    這還真是夠“地方自治”的。劉翔想。他又問道,“這承宣大街有沒有排水溝渠?”

    “有!”賈覺毫不遲疑的回答道。

    “在哪裡?”

    “大人請看。”賈覺將他們一行人引到路旁一處沒有棚屋佔據的地方,劉翔見到暴露在外面的一截明溝。足有一米多寬,雖然汙穢不堪,但是看得出是磚塊砌成的溝壁,裡面塞滿了淤泥和各種垃圾。幾乎要滿出來,汙水在溝渠裡緩緩的流淌著,散發出一股令人噁心的臭味。

    “這裡原本兩側各有明溝一道,雨水和各家的汙水都傾瀉在其中再排入六脈渠。現在您老也看到了。”

    這些亂搭亂建侵佔路面的棚屋,基本都用木板或者石板將明溝覆蓋再在上面搭建,原本的“明溝”變成了“陰溝”。

    要說陰溝比明溝要衛生的多。問題是道路兩側的“違章建築”已經完全覆蓋了溝渠,官府縱然想淘溝清淤也辦不到了。

    “多年不淘溝,裡面早已淤塞,這些天沒什麼雨水還好些,等再過些日子就是回南天,雨水一多,溝渠便會漫溢出來,那時候才叫‘臭不可聞’。”賈覺道。

    “為什麼不淘溝?也是沒錢的緣故?”

    “回大人的話:淘溝倒用不了許多錢,叫四鄉的百姓來淘就是,連工錢亦不需多少――淘出來的臭泥許他們拉回去做肥料便是。只是您老也瞧見了,”賈覺一指這些棚屋,“這個樣子怎麼淘溝?”

    “店家在覆溝搭棚,地方固然大了,這臭水橫流的,亦是他們自己遭罪啊。”劉翔很是不解。

    “大人,他們遭罪是咎由自取不假,可如此已經成了這個局面,誰願意拆掉自家的棚屋讓官家淘溝。再說拆掉一二家亦不頂用,非得將這大街兩側的棚屋都拆去才行。這兒可有幾百家的商戶,人心各異,所以事是議了多次,一直辦不下來。”

    劉翔道:“這些棚屋原都是沒有地契房契的,商戶侵佔道路官地,官府為什麼不拆去?”

    林佰光笑道:“這話你就多餘問了。拆違建這種事一直是很不容易的――裡頭的利益太大。”

    賈覺陪笑道:“林老爺說得是,這些鋪戶哪個不是後面有大門檻撐腰的?有的別說你南海番禺兩縣的縣令,便是知府大人也未必他們眼裡。所謂斷人財路如殺人父母,急了眼麼事情都作得出來。早年有位胡府臺要拆棚屋,鋪戶們使錢通路子都不頂用,便花錢買通了關帝廟人馬,弄了幾千個乞丐湧到府衙門口拉屎撒尿,唱蓮花落,裝瘋賣傻罵大街的,折騰了幾天,硬是逼著胡老爺收回成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