穢多非人 作品

54.改稻為棉尚順利

    當然不行!

    用高爾基的原話來說,那就是“哪裡的農民都一樣!”

    舉個同樣種植棉花的例子,在舊殖民時代,英國政府命令烏干達和肯尼亞的農民種植棉花。這是很正常的事,英國的紡織廠需要原料。而殖民地,不就是拿來掠奪原料,和作為商品傾銷地的嘛。

    但是烏干達農民和肯尼亞農民對改種棉花這一件事的反應大相徑庭,烏干達農民在稍作反抗之後,便接受了棉花。而肯尼亞農民,你殖民者就是砍手砍腳,也不樂意種植棉花。

    原因很簡單,烏干達的農民,他們的糧食作物,是大蕉。就是那種採摘下來,不能夠立刻食用的香蕉,還得下鍋去煮。烏干達的農民對於烹調大蕉還挺有心得,會往裡面加調料,最後做出來的東西,在某站上面有視頻,可以去搜索一下。

    至於肯尼亞的農民,他們的糧食作物是玉米。於是肯尼亞的農民堅定的和英國的殖民政府,走向了對立。

    無他,玉米和棉花的種植時間重合!

    而大蕉則可以設法和棉花錯開時間種植,烏干達農民兼種大蕉和棉花,無非就是更加辛苦一點罷了。有殖民者的刀槍威逼著,既然不會影響我吃大蕉,那種就種吧。

    所以在推廣棉花時,忠右衛門便給鴻池善訂下了兩個規矩。一是不允許強行逼迫農民全部改種棉花,二是對願意改種棉花的農民,提前給付一年的外國米,作為收購費。

    日本人不是沒有種植過棉花,只是在江戶時代以前很少,或者說就是沒有。真正開始有人種,也就是在最近這百十年。中間還被德川吉宗給強行打斷了一次發展進程,將所有的棉花鏟毀,改種水稻。

    正常一畝地大概能出多少棉花,日本人心裡是有數的。耕種的技術和種子什麼的,也都完備,只是種植的面積並不廣泛罷了。

    誰叫日本的年貢只以大米為基準咯。

    所有的農民納貢都要納稻米,弄得連越後和陸奧這種相對寒冷的地區,都廣泛的種植水稻。這是政府和農民的雙向選擇,沒什麼好多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