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翰留著長長的鬍子 作品

第七十九章,仿製AK了




    劉鼐:“以前兵工總局還在重工業部下面的時候,唐華說過一句話,槍械看起來好像沒有什麼高科技,但其實它很講科學技術。劉學昌是和我一起搞八一式狙擊步槍的,從51年搞到現在,應該是對這句話很有感受了吧。”



    劉學昌:“確實,一支小小的步槍,設計和製造也不簡單。”



    “下一代的步槍,意思就是要比我們現在這‘三件套’先進一代,”劉鼐說,“搞槍先搞彈,搞彈先搞藥。下一代的班組武器,現在還在重工業部化工局那兒。化工局負責研發新一代的發射藥。有了新的的發射藥,我們設計一種新的槍彈;有了新的槍彈,我們再設計新一代的班組武器。”



    “劉部長,如果新子彈能有更好的準確度那就最好了。”來自總裝軍械處的軍代表鄭鶴齡說。



    張連魁:“根據一線指戰員的反饋,我們收集了很多意見。50式半自動步槍主要集中在有一些部隊希望挑選一些精度比較好的50半加裝瞄準鏡,這樣班組內就可以有狙擊手。……也有一些部隊對它的供彈方式提了些意見。然後我們希望在55式下發部隊之後,在2到3年的時間裡收集部隊對55式的使用意見。”



    ……



    槍械的聯席會議討論的結果是:如果想在班組內淘汰半自動,清一色裝備全自動步槍,那麼應該提高精度,要比55式明顯高一一截才行。



    現在很多老八路老解放在兵工系統裡,兵器工業部門的一致意見就是對步槍的精度十分熱衷,這從81式狙擊步槍在這些人當中的口碑就可以看出來。



    對於自動步槍普及化,他們同樣也提了“精度一定要好”的意見。



    唐華看到彙報,算是明白為什麼當年會誕生63式自動步槍這個東西了。



    除了班組輕武器,這次聯席會議還討論了連用機槍的問題。



    現在陸軍的連用機槍,參加過抗美援朝完成換裝的部隊使用郭留諾夫/國產53式重機槍,差一點的部隊還在用雜牌重機槍。



    帶兩個小輪子的郭留諾夫看上去就濃濃的一戰/二戰初期風格,這個時候其實不該再繼續大量生產了。



    1954年,蘇聯向中國提供了RP-46輕機槍的實物和圖紙。1955年,大連的蘇軍駐軍撤走後,又一次性拿到了幾百挺RP-46。



    RP-46就是把DP輕機槍的轉盤供彈改成了彈鏈供彈。



    但是與會的領導和專家都不喜歡RP-46。彈鏈供彈火力持續力是夠強了,可是這個彈鏈盒不能掛在槍身上,得擺在機槍旁邊,機槍要轉移發射陣地時還特別麻煩。



    要麼一人搬槍一人搬彈鏈盒,兩個人得並排走;要麼射手先把彈鏈從槍上解脫下來,自己提走機槍,到了新的發射位,還得重新把彈鏈卡起來。這麼麻煩,還算是輕機槍?



    這時候,北越人民軍從法軍手中繳獲然後贈送給中國的MG42通用機槍給了一機局啟發。



    RP-46重量挺輕的。給RP-46加上三腳架,需要快速移動時用兩腳架+小彈鏈盒,需要持續射擊的時候用三腳架+大彈鏈箱,不就是通用機槍了嗎?



    ……RP-46通用機槍化,這不就是1959年我國研製67式通用機槍的路數嘛。



    這條路是對的,但是67式改到67-2才修成正果,中間也是有不少地方沒做到位的。



    看完這次聯席會議的報告,唐華覺得討論得很充分,方向也都不算錯,不用他掰正研製方向。在研製國產通用機槍那裡,唐華批註了一句:



    “輕量化和高度的可靠性是一對天然的矛盾,而對於步兵來說,通用機槍又必須同時滿足輕量化和可靠性的指標。設計和試製過程中需務實穩重,該做的測試和試驗都不能省略。如研製過程中遇到瓶頸,一定向其他工業部門求援,不要硬著頭皮湊合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