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翰留著長長的鬍子 作品

外傳9:80年代記憶之中國7大超級工程

    在生態環境的持續改善下,2012年,毛烏素沙漠正式被消滅,同時華北地區沙塵天氣明顯減少,根據2005~2010年的統計數據,每年的沙塵天氣比1965~1970年降低了50%。1990年,三北防護林二期工程建成後,工程跨越國境,進入蒙古共和國,從1990年至2010年,三期工程的主要改造區域為蒙古共和國及內蒙古自治區。

    六、淮河入海水道工程(1980年)

    淮河入海水道位於中國江蘇省淮安市、鹽城市境內,是中國為淮河挖掘的一條人工入海河道,在大部分河段與蘇北灌溉總渠平行。淮河入海水道是中國政府為擴大淮河洪水出路,提高洪澤湖防洪標準投資建設的戰略性骨幹工程,亦是中國國務院批准的治理淮河19項骨幹工程中,規模最大的戰略性防洪工程。

    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淮河即頻發水災,嚴重影響淮河流域的工農業發展,並曾造成嚴重的人員和物資財產損失。人工挖掘淮河入海水道的工程自50年代就提出規劃,並在50年代末期第一次啟動,但最後因工程量過大,改而先完善蘇北灌溉總渠及連接淮河-長江的洩洪水道,解決淮河水患的當務之急。

    60年代中期,淮河入海水道工程啟動,其工程量相當於蘇北灌溉總渠的四倍,經過15年的建設,1980年入海水道開通,淮河自近代以來首次擁有了自己單獨的入海水道。

    為建設淮河入海水道,中國將徐州發展成為重型車輛和重型施工機械的生產基地,至今為止徐州仍是世界四大重機生產城市之一。入海水道工程西起洪澤湖二河閘,東至濱海縣扁擔港注入黃海,全長164公里。工程是從1965年至1980年分為13個單項工程逐步完成的,總投資42億元人民幣,設計行洪流量2270立方米每秒,使洪澤湖防洪標準從50年一遇提高到100年一遇。1992年,中國在一期工程的基礎上,又進行了二期工程的建設,2002年完工,設計行洪流量提高到7000立方米每秒,防洪標準提高到300年一遇。

    七、中國天眼(1989)

    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英語簡稱fast)又被稱為“中國天眼”,由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運營,是世界最大的天文射電望遠鏡。

    1984年,中國國家天文臺提出建造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項目的設想並開展預研工作。1985年4月,預研究及貴州選址工作啟動。望遠鏡的設計由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哈爾濱哈爾濱工業大學空間結構研究中心完成,經過考察,望遠鏡的建設定點定在貴州省平塘縣克度鎮大窩凼窪地,利用喀斯特窪地的地勢而建。為了避開電磁波干擾,居住在望遠鏡半徑5公里內的3個自然村、5000多名居民亦遷移本地。

    1985年9月22日,望遠鏡工會曾舉行奠基儀式。1987年11月,主體土木工程竣工。1988年上半年,fast完成鋼結構主動反射面環形支撐圈樑的製造與安裝,1988年10月13日,第一塊反射面單元成功吊裝。1989年8月21日,最後一個面板安裝完成,這標誌著fast望遠鏡主體工程完成。1989年11月26日,望遠鏡正式開光,開始測試和調適設備。

    建成後的“中國天眼”超越波多黎各的阿雷西博天文臺,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單面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1994年1月起,“中國天眼”對全球科學界開放,徵集來自全球科學家的觀測申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