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管加農炮 作品

第551章 家族信託基金

    信託基金和財產委託人共同決定一套機制,以最省稅的方式將自己的財產有計劃的分給指定的信託收益人,歐美的豪門世家指定的信託收益人一般都是指家族所有成員,括族長這個財產委託人同樣也是信託受益人。

    其好處按接地氣的話來說就是:錢分的合理、保密做的好、稅交的少。

    就像趕時髦一樣,基本上只要有點家業的家族都會設立自己的家族信託基金,可惜如郭氏家族這種情況那就是畫虎不成反類犬。

    不論信託基金的各種規則制度架構看上去多麼完美,但總歸還是要人來執行的,一味的邯鄲學步後果就是郭家三兄弟這樣的案例。

    所以說光有家族信託還不夠,還得讓所有人去配合才行。

    家族信託其實在很久以前就已經存在了,華國最出名的就是劉備白帝城託孤諸葛亮,委託人是劉備,受託人是諸葛亮,受益人是劉禪,信託資產為蜀國政權,此外劉備還委託了尚書令李嚴充當信託監督人的角色,最後蜀國政權被魏國政權強勢惡意收購,但資產平穩交接,劉禪最後受封安樂公,這一起家族信託交易可以說是比較完美了。

    可這個信託契約只是一種道德關係而非經濟關係。

    真正形成相關明文制度的家族信託是13世紀牛國頒佈“沒收法”,禁止將土地捐贈給教會以達到資產轉移的目的,在這種大環境下大家為了規避法律開動腦筋就形成了信託制度的前身。

    最後在十八世紀的米國開始大行其道,信託行業迎來了一個飛速發展的階段,直至發展成了當今歐美有錢人對於家族資產管理的首選。

    而這都是建立在歐洲那些家族成員守規矩的基礎上,不然就算有家族信託基金,但其他人都不認可這個規矩,都想打破規則自己去玩,那就沒辦法了。

    內地先是陳勝、吳廣喊出“王侯將相,寧有種乎”這個口號撅了貴族的根,然後唐末的黃巢又徹底摧毀了世家門閥,接著隨著新時代來臨鄉紳階層也被趕絕了,自此內地再也沒有了實際意義上的家族只有家庭這個小單元架構。

    而歐美連社會思潮居然連血統這種東西都還被視為榮耀的象徵,大家族內部幾十號人乃至幾百號人對於家族財富的分配規則都非常認同。

    就算有人想要逆天,也不可能挑戰家族其他成員聯合起來的力量。

    為了防止繼承人無能,除了家族成員從小都會受到精英教育之外,家族主要資產都掛在信託基金名下,誰都沒有絕對的所有權,就連族長也只有調動的權利,每個月只有一些固定的零花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