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割磁感線 作品

第六百九十八章鎮魂曲

    這種計量單位在宇宙學裡面其實很常用,如果遇到某人說:那顆恆星距離我們6秒。其實並不是他說錯了,因為他說的其實就是秒差距。

    不過基本上在涉及知識不深的科普讀物裡是看不到這種單位的,比如在《時間簡史》裡面,就幾乎不會出現這種單位,出現得最多的反而是‘英里’,看的時候你還得換算成公里,簡直了。

    ......

    言歸正傳,卻說戴森雲變陣完成,此時戴森雲圓筒中心是恆星,而其圓口外不相距大約一個天文單位處,則是一座太空建築,此建築亦是由戴森雲結構組合成的環形構架,一環一環的從頭到尾長達1.8億公里,靠近恆星一側環形半徑略小,另一側則很大,完全可以容得下一顆月球,看起來就像將蚊香拉開形成喇叭口一般。

    緊接著,圍繞著恆星運動的戴森雲結構開始正式工作,強磁場在每一片戴森雲周圍出現,被精心設計好的磁場立刻與其他戴森雲形成的磁場互相協同作用,於是在看不見的宇宙,一個龐大的恆星級別的強大磁場陣列形成。

    層疊佈置戴森雲運動交錯,龐大的磁場也隨之縱橫交錯,無數密密麻麻的磁感線終於與恆星本身磁場互交。

    “竟然用這種方式撼動恆星磁場,不得不說這個戈耳工文明很不錯,就是長得太醜了。”頗有閒情逸致的嶽原舟看到這裡也不由給這個戈耳工文明讚一句。

    通過探測器傳回來數據構建的模型,嶽原舟看的很清楚,互交的磁場作用於恆星之上,這時候沐浴在光之海洋中的恆星物質與磁場產生作用,確切的說是帶電粒子,也就是電子,畢竟光子本身並不會與磁場發生作用。

    不過當電子被這種磁場撬動之後,一種名為光電效應的物理規律發生了作用,於是...光子成功被戈耳工文明引導。洶湧澎湃的光之海洋終於被導流,如潮水般向圓筒的一端匯聚而去。

    由於大量光子被匯聚到圓筒開口方向然後湧向大喇叭,所以這時候從遠處望去,恆星彷彿的亮度斷崖式下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