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萬隻熊貓 作品

第六百七十六章 三封電報

鄧飛還是很穩的,跟劉勝的膽大心細不同,做事屬於一步一個腳印,不急不躁。

吉林烏拉被拿下後,他倒沒急著進吉林城,只是把指揮部從寧古塔遷到了拉發河的西岸。別看吉林城邊上就是寬闊的松花江,因為城內幾乎全是木製建築,非常容易引發全城大火。再者吉林城剛被打下來,且不說城內人員複雜,城外的俘虜營裡還關著大批沒完成甄別的清軍俘虜,圖謀不軌的大有人在!

此外隨著部隊繼續向南,那奇泰的那支駐守在李朝境內的萬餘兵馬就愈發顯眼;因為他們的存在,北海軍的在東北地區的整條戰線變的東高西低。

鄧飛的計劃是在八月中或者九月初的時候,動用四個營的兵力,在東起李鳳坡西至循鎮城的方向發動突襲,清除圖們江對岸的清軍據點,而後部隊迅速坐船順江逆流而上,直取會寧城和茂山城,打那奇泰和李朝一個措手不及。

現在是時候解決北方六鎮的問題了,李朝偷走的咸鏡北道也該拿回來了。等把儲量十五億噸的茂山磁鐵礦收入囊中,伯力鋼鐵廠原料不足的問題就能徹底解決。

東北亞地區的金礦雖然多,可鐵礦資源並不好,後世探明的那些鐵礦要麼在勘察加和千島群島,要麼就是在高寒的南雅庫特地區。以北海鎮目前的條件,開採起來非常困難,而且成本極高。如今北海鎮最主要的鐵礦石來源,是出自精奇里江赫哲人蘇楚那村西北五十公里的一座鐵礦,目前是由俄軍和部分八旗戰俘負責挖掘,經水路和鐵路運往伯力。

最後就是孔紹安的電報了。跟劉勝和鄧飛不同,孔紹安的電報內容就跟篇工作總結似的,無論是軍事還是膠東四縣的土改都提到了,洋洋灑灑數千字,看的趙新腦仁都疼。

在軍事行動方面,截止昨日,魯壽山率領的攻擊部隊已經拿下了登州府、黃縣和萊陽三座城市,目前正在向招遠挺進。他打算通過這一次作戰,奪取萊州府和即墨,同時對平度州的清軍和團練部隊形成南北夾擊之勢,迫使其後撤至昌邑、高密和膠州一線。

不過這次作戰有個問題。根據魯壽山從前線發來的電報所述,清軍綠營依舊是不禁打,一觸即潰;而劉墉以「扶清滅趙」為名搞得那群團練,其作戰意志之強倒是出乎他的意料。

這群傢伙都是由本鄉本土的青壯組成,因為武器太差,所以北海軍一開槍就跑;然而等槍炮停了,便又黏了上來,各種自制的土炮、鳥銃、二人抬一通招呼。

你說使用重武器打吧,死多了人對後期治理不利,另外部隊中有一多半士兵都是膠東本地人,他們首先就不忍心下狠手;可你說不打吧,這幫傢伙又跟狗皮膏藥似的,不勝其煩。

除此之外,這些傢伙還會在半路偷襲擊那些負責傳遞信件的北海軍士兵和小型運輸隊,得手之後,士兵從上到下都被扒個精光,一件不剩,屍首則留在荒野。搞得魯壽山不得不抽調了兩個連,深入黃縣南部的山區去「剿匪」。

看到「扶清滅趙」這四個字時,趙新一口水沒含住差點噴出去。心說劉墉夠可以的,居然提前把後世義和團那套都用上了!就是不知道他會不會把民間教門的力量給鼓動起來。

不過他想了想,覺得劉墉未必會這麼幹,他依靠的應該還是地主縉紳的力量;尤其是隨著農會和土改政令的頒佈,估計會有八成以上的地主都站到了北海鎮的對立面。

關於正在進行的土改,孔紹安告訴

趙新,膠東四縣的土地過於貧瘠,符合大糧地標準的土地很少,不光是各州縣,甚至一縣之地內都會有不同的算法。

目前膠東四縣的耕地面積是270萬畝多一點。看上去似乎很多,但實際上符合大糧地標準的只有75萬畝,其餘都是最差的下等地。

他這裡所說的「大糧地」,其實就是徵稅標準畝,是測算單畝收益成本的基本土地單位。

以榮成縣為例,耕地多鹽鹼,所以即便是上等地的收成也不行,兩畝地才能折大糧地一畝。就算給某人分了20畝地,可只要是下等地,按照5畝折一畝算,其實也就才四畝。如果只種高粱和小米,兩年三季的產量再扣除租子、種子、稅賦和其他生活必須,口糧還是不足。再者耕種20畝地所需要的成本和勞動力絕不是一家六口所能擔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