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萬隻熊貓 作品

第四百六十七章 鼠雀與草兔

    話說滿清捏著鼻子和北海鎮簽署秘密協定後,從乾隆五十四年十月下旬開始,一場朝堂大戲就緊鑼密鼓的開始了。

    不快不行啊。鄧飛最後簽約的時候跟和珅、劉墉和福長安三人說了,雷神號這半年裡每個月都會來大沽口外轉一圈,以示督促之意。這可把和珅三人給氣的夠嗆,卻又無可奈何。

    然而封建王朝做事,怎麼都得講個面子和程序問題。五十萬人的大規模人口流動,而且還要送這些人出海,必須要有個冠冕堂皇的說法才行。既顯得光明正大,皇上愛民如子,還不能讓民間看出來,招致天下人議論。

    總不能跟天下人說咱們打不過北海賊,讓乾隆連個萬壽節都過不踏實吧?

    於是在和珅的授意下,首先登場的是督察院湖廣道御史。

    這位在奏摺裡說,臣聽聞近年來川、陝、鄂三省交界多有流民聚集,盜賊復熾愈發張狂。有無業窮徒,或系流民,或為乞丐,乘機劫奪。經臣詳查,這些人其實都是無田小民,因天災才輾轉異地。而且流民中真正貧苦的,只是很少一部分,絕大多數都是年力少壯、儘可自謀生計的。

    這些人之所以會從湖北匯聚南巴老林,那是因為湖北以前曾有留養饑民的例子。於是這些小民妄圖得到朝廷的賑恤,便冒充流民,致使其他各省的遊惰之民聞風而至。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他建議朝廷將這些人送回原籍種地,或是送到沿海去開墾荒地,不能讓這些人留養異地,以防滋生更大事端。

    摺子遞上去後,乾隆第二天就做了批覆,讓諸位大學士會同九卿詳酌速議具奏。

    接著各位大學士和九卿就登場了,大家裝模作樣的做了一番討論,僅用了一天的時間就達成一致,然後由和珅代表大家回奏。

    和中堂表示為了在萬壽節來臨向天下證明我大清江山穩固太平,皇上您的仁慈澤惠天下,我們的意見是,流民宜散不宜聚。經過我們的討論,建議把一部分人安置到蘇北射陽湖一帶;那裡有大量的沿海荒地,無人耕種。

    最後乾隆批覆表示同意,同時要求此事必須在六月前完成,不能影響到八月十三的萬壽節。

    同時,他任命和珅為總負責,全權處理流民遷徙事務;而和中堂又推薦了自己的弟弟和琳,於是乾隆將還是吏部給事中的和琳提升為正藍旗漢軍副都統,命其為欽差,赴四川督促辦理。

    五十萬人遷徙這麼大一件事,從御史上奏本,到大學士九卿討論,再到乾隆同意併發出上諭,攏共就經歷了五天,創下了滿清建國有史以來批覆速度之最。要是雍正看到兒子這辦事速度,肯定會哀嘆自己還不夠勤政。

    到了乾隆五十四年十一月初,伴隨著分赴各地的六百里加急快馬,四川總督、湖廣總督、陝西巡撫、河南巡撫、江西巡撫、兩江總督、河道總督各處都收到了上諭。

    在這份由嘉親王草擬代筆,乾隆過目認可的諭旨裡,把運流民送給北海鎮一事說的冠冕堂皇,全文通篇不見“北海鎮”三個字;不知就裡的人看了,還以為皇上就是單純的體恤民生,要送流民回鄉務農。

    雖說這些官員裡有人之前也聽到了一些風聞,但因為清廷礙於面子,並沒有傳諭天下勤王,所以很多人收到上諭後,仍然是一頭霧水,不明白朝廷為何要大費周章。直到他們見到了和珅派來的信使後,這才紛紛瞭然於心。

    此時和珅權傾朝野,各地官吏無人敢得罪於他。這些信使不光是來送信,也是他派來監督流民遷出進度的。

    然而乾隆父子和一眾大臣們想的很美好,卻大大低估了三省交界的形勢複雜程度。

    南巴老林古木叢篁,茂密矇蔽,交通往來極為不便,山內居民與外界交流也十分困難。因其地處偏遠,都是人跡罕至的地帶,三省官府在管理上鞭長莫及,所謂“入其中者,矇蔽不見天日,稽防難周。”

    而且由於吏治腐敗,此時的川楚兩省官員貪汙盛行,上行則下效,地方官吏糜然從之。他們平日只知承平恬嬉,全然不知修攘為何物。

    話說封建時代皇權不是不能下鄉,而是下鄉的成本太高。

    以川東道下屬的夔州府為例,治所奉節距離成都一千七百四十里,其所轄之大寧、巫山等縣距離成都都在一千八百里以上。

    而直隸達州則距成都府一千二百里,川北順慶府之通江、南江等縣距省治也有千里之遙。官府公文來往費盡周折,藩臬二司的政令因路途遙遠而無法及時傳達地方,對於突發事件也不能立即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