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萬隻熊貓 作品

第四百三十四章 新揚州八怪(一)

    清代漢學自顧炎武開山以來,由閻若璩、胡渭奠基,惠棟開創,至戴震集其大成,以至頂峰。而從乾隆中葉開始,隨著四庫全書館開館,帝王“治道合一”的形象塑造臻於極致,徹底掌握了文人的話語權。而文人們再也不敢議論朝政,點評政治是非,於是在學術發展上便出現了“人人許鄭,家家賈馬”的盛況。

    無數學者以儒家經典為中心埋頭考據,認為典籍越古越真,所謂“凡古必真,凡漢必好”,與著重於理氣心性抽象議論的宋明理學不同,形成了後世著名的“乾嘉學派”。

    這其中最有名的就是以惠棟為首的“吳派”和以戴震為首的“皖派”影響最大。吳派的特點就是蒐集漢儒的經說,加以疏通證明。簡而言之就是“只要漢朝的典籍就是好的”;皖派則重視三禮中名物制度的考證,從音韻、文字學入手瞭解古書的內容和涵義。

    而揚州學派既繼承了吳、皖兩派的特點,又發展和超越兩派之上,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這一派以金壇段玉裁、高郵王念孫為首,源頭雖然是戴震,但卻自成一體。

    從儒家學問上來說,在場的眾人不管是老的還是年輕的,不管是現在還是歷史上,都是乾嘉學派中有名的經學大家。

    從個人鑽研的偏好來說,段玉裁是文字訓詁(研究古漢語詞義),汪中主攻古今制度沿革,洪亮吉擅長輿地,劉臺拱偏於天文音律,江藩精於《易》,而焦循、鍾懷、黃承吉三人則是數學。

    而歷史上的乾嘉學派發展到後來,其研究的內容已經無物可考,乃至與社會現實完全脫節,成了為了考證而考證。

    爭治詁訓音聲,瓜剖釽析,窮盡天下聰明智慧,搞出來的那些東西於國家強盛屁用沒有!這種“精神”延續到後世,“茴”字的四種寫法算什麼,連《紅樓夢》都能給考據出個陰謀論來!

    原本講究“實事求是”,在經學典籍中尋求出的治世之道,在近代工業文明的衝擊下卻成了百無一用。

    谷汔</span>等到傭人上了茶點全部退下後,汪中這才起身道:“深夜請諸位至此,實非得已。眼下北海鎮早已是朝廷的眼中釘肉中刺,急欲除之而後快。奈何趙王天降聖人,數敗朝廷大軍,東征倭國,西懲羅剎,至今南北縱橫,屬地萬里。

    在座諸位大都與汪某相交多年,俱是博綜群經,遍讀經史百家。我等身為顧寧人氏傳承,此時正值一展所學,以助趙王成內聖外王之道,恢復漢家山河。”

    在座眾人聽了都是沉吟不語,而年紀最小的黃承吉這時已經開始腿肚子轉筋,轉頭看向鍾懷,心說保岐兄,你這是帶我來了什麼地方啊?!

    實際上在座眾人對島國也好,對沙俄也好,都是抱著蠻夷的態度。打蠻夷贏不贏的根本不重要,佔了那些邊荒之地也不重要,北海鎮有沒有實力把滿清皇帝轟下寶座才最重要。

    江藩性格直爽,他見年紀最長的段玉裁和洪亮吉都不說話,便開口道:“容甫前輩,請恕晚輩無禮,藩心中有一疑惑,還望告知。”

    汪中道:“子屏何必見外,有話直說。”

    “那好,”江藩隨即拋出了在座所有人最關心的問題。“既然那北地的人能屢敗朝廷大軍,為何不揮師入關?藩也曾聽聞他們有海上巨舟,若是由渤海而入,直進天津......”

    “子屏!”段玉裁一拍扶手,喝道:“汝怎敢出此大逆不道之言!我等都是身負朝廷功名之人!”

    “哈哈,若膺兄,大家今天能來,就要暢所欲言才好。”汪中繼續道:“以趙王所為,某敢斷言,不出十年,韃清必亡!”

    “慎言之!慎言之!”段玉裁無可奈何的看著汪中,心說這位還是狂性不改,真敢說啊。

    “至於子屏所言,”汪中環視在座眾人,最後目光落在江藩身上,緩緩道:“諸位可知關外?”

    這年月“有幸”能去外東北的文人全是流放犯,大家對吉林和黑龍江的瞭解不過是憑著前人的幾本記述,其中包括了楊賓的《柳邊紀略》、方拱乾的《絕域記略》、以及吳兆騫的詩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