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歸正傳 作品

第710章 大劫破局路!

    黑白、陰陽不過人為定義,太極圖本質上只是在闡述一個道理:

    【陰陽互生互克,既可互相湮滅,也可衍生萬物。】

    道存於一,演於二,隱於三。

    那一瞬,李長壽豁然開朗,心底泛起了一個個念頭,這些念頭迅速成了一個計劃。

    自己此前下意識將天道擺在了自己對立面,處處想著不能給天道增益,可仔細想想,這般堅持毫無意義。

    就讓趙公明成全天道!

    就讓趙老哥成為天道序列靠前的存在,獲得一部分天道權限!

    就讓天道和道祖直接收益,藉此換趙公明自身不死,自己與天道之間的勝算並不會受影響,反而會給天道埋下了一顆暗雷。

    李長壽當時就定下了這般方向,且並未制定詳細的計劃,只是準備了一些後備方案。

    真正不受控的,是楊戩饒了金光,金光被逼自刎。

    那一瞬,李長壽有了屠聖的衝動。

    【趙公明演化二十四諸天是計劃內之事,但殺準提之事,純粹是一場美麗的小意外。】

    李長壽輕笑了聲,隨即將這份喜悅揮散。

    重啟空明道心,保持賢者時刻,逐步分析此時的情形,以及準提之死對自己後續計劃的影響。

    踏入凌霄殿前,李長壽道心最深處,那面石碑被元神小人兒招了過來,劃掉了上面的‘五’字,寫下了一個‘七’。

    伐天勝算,七成。

    還不夠,遠遠不夠,甚至處於一個比較危險的位置。

    上輩子可沒少看七三開被翻的比賽。

    接下來的封神大劫,應當已經沒了原本的軌跡。

    稍後,自己就會以天庭權神的名義下令,徹查各路干預南洲凡俗王權變更的煉氣士。

    南洲商周之戰是封神大劫的舞臺,這其實一直是傳言,也是默認的‘潛規則’。

    天庭從未正面承認過,且天庭早有天規在前,煉氣士不可干涉凡俗。

    李長壽一直捏著這枚棋子沒用,此時剛好用來轉移天道注意力,平穩度過這段危險期。

    而他也只是下令徹查,並非會真的去查,又或是拿下誰誰誰,進退自如。

    “長庚!哈哈哈哈!快哉,快哉!”

    前方,高臺上的白衣玉帝大笑幾聲,關閉了凌霄寶殿,對著李長壽就是一陣大笑。

    這準提,也算是‘深得人心’。

    “哎,長庚,聖人打起來手感怎麼樣?”

    “還可以,就是有點硬,當時差點被蹦飛,需要處理好反震之力。”

    “哈哈哈哈!你最後扔出戮神槍,把準提釘在樹幹上的那一招,簡直太解氣了!”

    李長壽笑道:“陛下,我還是先說二十四重天對天庭的增益,以及每一重天的後續安排。”

    “那不重要!先說說,你是咋懟的準提。

    這準提!

    當真是給天庭出了一口惡氣!”

    李長壽:……

    也是沒繃住,李長壽輕笑了聲,被玉帝陛下拉著坐在臺階上,開始講述起自己那段極其憤怒的‘心路歷程’。

    天庭,分享你剛編的故事。

    ……

    玉虛宮中,三友小院。

    很難得,十二金仙盡數抵達此處,但一個個都是面色晦暗,低著頭連大氣都不敢喘。

    元始天尊坐在樹下的蒲團上,閉目凝神,似乎在醞釀一波怒火。

    這次十絕陣之事,闡教說不出是贏了還是輸了。

    他們確實破了十絕連環大陣,殺了十天君,趙公明與金靈聖母肉身進入封神臺,接下來無法參與封神大劫。

    這點來看,確實算是贏了這一陣。

    但西方教與他們算是暗中的盟友,折了一條大腿,己方面對截教的優勢蕩然無存,這一點來看,他們純粹輸了。

    誰能想到,那位天庭權臣已有了弒聖的實力。

    這也藏的太深了。

    虛假的封神主理人:

    慈眉善目、白髮飄飄,拿著一把拂塵到處做和事佬,主要負責安撫上榜仙神的情緒,做一做仙神培訓工作。

    真正的封神主理人:

    長袍一開,誰都不愛!玄功護體,聖人下菜!

    現如今的天地,其實還是六聖。

    太清弟子李長壽的實力、影響力、威懾力,已完全取代了原本的某第六聖,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

    赤精子低聲道:“老師,弟子冒昧,想問長庚師弟修為如何,單憑均衡大道,竟就與第六聖正面抗衡,這未免太過匪夷所思。”

    元始天尊緩緩吐了口氣,淡然道:“為師也看不透。

    或者說,今日之前能看透,今日他動手,為師覺得看透之時,又發現此前不過是他給出的偽裝。

    依照他上次來小院中為師觀察,那時他做了四層在修為和道境上的偽裝,一層套著一層,底層猶自能被為師看到。

    今日,為師只看到了他三層偽裝。”

    闡教眾仙各自對視一眼,一臉無奈。

    元始天尊又道:“諸弟子莫要因此心懼,為師常言,修道修的是道心道境,並非是你爭強鬥狠的本事。

    若符天道之意,順自然之勢,自可安然無虞。

    聖人若肆意妄為,也是敗亡一途,故修身、修性、修道,無輕重之分,當並舉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