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個名字 作品

293 我也想飛!

    不管導航員能不能給出準確數字,當時的長途飛行和大航海時代的環球航行基本是一個概念,只要船隻駛進大洋,能不能靠岸一半靠技術一半靠運氣,沒他娘個準譜!

    如果是戰鬥機、轟炸機,冒這種風險還有情可原,但隨著客運飛行的需求,如果不能保證飛機安全抵達目的地,那飛的多快也沒有意義。

    於是很快又出現了兩種互相輔助的導航方式,慣性導航和無線電導航。

    慣性導航是個很精密的設備,靠陀螺儀和加速度計來計算行進距離和方向。它優點是不需要gps、無線電等外部信號,也不向外發送任何信號,完全憑藉自身運作。

    從理論上講,只要飛機上有慣性導航系統,就能依靠它指導航向、計算飛行距離,並最終抵達目的地。

    但是……慣性導航和所有機械系統一樣都會有誤差,並且是不斷積累的。在短距離飛行時還不太影響方向和距離,但距離長了,誤差就會越來越大,最終就像我們古人所說的,差之毫釐謬以千里。

    這時候無線電導航就可以登場了,通俗點講,無線電導航就是在沿途設立n個無線電信號發送站,用特定且獨有的頻率發射中波、長波脈衝信號,後來改用更穩定的甚高頻脈衝信號。

    飛機上專門有個接收器和計算系統,接收到相鄰三個導航臺的脈衝信號之後,通過計算信號時間差就能確定相對距離和方位,也就是常說的三角定位。

    在gps系統還未問世之前,全球的商業航空導航系統有好幾種,常見的主要是“歐米伽”、“羅蘭”和上面提到的甚高頻全向信標。

    前兩種都是美國軍方開發的,可以覆蓋全球95以上的區域,後轉為民用,除了硬件設備之外不收費。最後一種各國都有建立,但覆蓋率不高。

    隨著gps接收機的普及,這些地基無線電導航系統在20世紀末和21世紀初先後退役,只在某些國家還有部分保留,但已經達不到全球導航的效果了。

    洪濤在找到這些資料之後就有了個想法,目前恢復gps衛星網顯然是痴人說夢,那玩意是一大套系統,要具備非常非常專業的知識,真不是幾十人能玩得轉的。

    但“歐米伽”和“羅蘭c”系統就相對簡單多了,它們就是一堆地面發射站的總和,說白了和短波電臺是一個意思。要是能把這些地面導航臺恢復起來,不用全部,就能提供部分地區的空中導航服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