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遠新 作品

第67章 他是海上植物園的奠基人

    ——訪江蘇省如東縣科委副主任顧平

    時間:1985年3月27日夜

    地點:江蘇省如東縣第二招待所5棟302室

    楊遠新:我今天下午在張松林的陪同下,參觀了你創辦的耐鹽植物園,據說當時鬥爭很激烈,請你給我們談談當時的情形。

    顧平:我20歲結婚,1965年7月從南京大學畢業時26歲,已經有了小孩。分配時我沒向組織上提出照顧夫妻兩地分居的要求。我被分配到內蒙古自治區草原研究所,所在地呼和浩特市。首先搞了一年社教工作。中國科學院草原研究所、內蒙古草原研究所在一起,單位內部比較混亂。“文化大革命”當中派仗打得厲害。我當逍遙派。我覺得在這裡繼續混下去沒什麼意思,我才以解決夫妻兩地分居為由主動提出申請,調回家鄉,得到組織批准,於1972年底調回如東,被安排在拼茶中學當教師。那所學校條件差,生活艱苦。到了1978年5月份,上面給學校劃撥了150畝學農基地,學校領導安排我帶領學生開展改良鹽土試驗。就連我自己也沒有想到,我會對改良鹽土有了興趣。這裡要特別感謝一個人,是他把我引上了這條路。1978年5月份,仲崇信教授推薦我到如東縣搞大米草實驗。全國第一次大米草現場會在啟東召開的。我先天到縣裡報到,第二天就參加這個現場會。1979年,我就搞大米草實驗,得出結論:大米草,在鹹水裡能生長,在淡水裡也能生長。搞“水草萍魚”試驗,後來發展到“水草綠萍”,進行改鹽。

    海灘鹽分重,土質差,肥效低。“水草綠萍”,就是一邊改土,一邊培肥。1983年通過鑑定,有關專家教授是肯定的。因為我不是搞土壤的,對土壤不熟悉,有關數據上,是陳春泉幫助的。陳春泉當時剛滿23歲,為人熱情,充滿朝氣,務實肯幹,後來擔任九總分綜合實驗場場長,現在擔任東遼聯合開發公司經理,正科長級別。通過三年改造,土地就可投入生產。皮棉畝產100.9斤。比傳統的旱改提前十多年。水改是八到九年,我們的改土方法縮短了三到四年。用三年時間,改造一畝土地,成本費用170多元,包括人工,專家們認為是可行的。我承包了三個課題:一是改土;二是種草,辦起了海外牧場,利用大米草,養牛,光靠大米草是不行的,還要種植其他的飼料;三是海邊植被條帶實驗。把全國各地的植被引到我們這裡來,適應的就種植。從海邊到內地,種一帶植物。到目前為止已引進200多個品種。採取盆播和大田相結合的種植方法。有果木,蔬菜,食料,綠肥,香草,藥材,等等。這一科目有一定的苗頭,在此種植比較好。

    從那時起,我萌生了一個設想,國家在甘肅民勤縣有個沙生植物園,是全國第一家,我們在如東縣的海灘上專門建一個耐鹽植物園,也是國家第一家。目的是系統的為國家積累資料。同時,改變沿海單一的現象,多種經營,廣闢門路。如東縣地處中國的中部,可以從東南西北引進種子,各大專院校都和我們有聯繫。

    1979年,我挑選了六個年輕人,在一片荒灘上,建起了植物園。吃了很多苦頭。

    縣長辦公會議上,討論了掛牌子的問題。

    談到效益,有同志有些片面,從本單位的經濟效益考慮的多,面向灘塗考慮的少。

    如今碰到了困難,科研經費有償,經費少了。

    我能吃苦,在內蒙呆了幾年,到了如東,大多數日子呆在海邊。喝鹽水,住雞窩房子,冬天,被子上結了厚厚一層雪。我陸陸續續走遍了二百多里海塗,調查瞭解植物生長情況。

    1980年初春,為了從如東縣農科所取經,同時引進樹苗,我騎自行車,冒著大雨,往返60多公里路,連棉衣都溼透了,渾身打哆嗦,首次引進了無花果樹苗。這年5月份,實驗站的灌水渠道決口了。為了擋住泥土不讓流失,我就躺下去,用身子堵住缺口。

    我看中了的,對國家有益的,我就要幹到底。哪怕個人、家庭作出再大的犧牲,我也不會動搖。我母親住在南通縣,1981年去世,享年72歲。老人病逝前,一再搭信要我回去,當時我在實驗站負責的實驗項目正處於關鍵期,實在離不開,我狠心沒有回去。我有五兄弟,我是最小的,小時候母親視我為掌上明珠。我三歲死了父親,母親帶著我們長大,母親的日子剛剛好過,又去世了。母親沒有盼回兒子,帶著遺憾走了。我也因沒與母親說上最後別離的話而心中留下了永遠的痛。母親去世後,我才回去了兩天。我撲在母親墳上號啕大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