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死八活 作品

第一三三章 這世上從來沒有什麼韓國流

    比賽結束後當天晚上,在棋院舉行了本屆“春蘭杯”八強賽的抽籤儀式。

    當李襄屏和其他出線棋手站在一塊的時候,他心裡很是一番感慨呀。

    他感慨的倒不是別的,這次的八強陣容,中國隊是馬曉飛,常浩,加上自己,韓國隊是老曹,大李加劉倡赫,而日本隊出線的則是老趙趙治勳加王立誠先生。

    瞧瞧這個陣容,老曹和老趙是“50後”,馬曉飛,王立誠以及劉倡赫是“60後”,常浩大李“70後”,自己則是‘80後’。

    這次八強陣容竟然集聚了4個年代的棋手,這在後世是極其罕見的,假如後世有某個比賽出現這種情況的話,那絕對值得大書特書。

    然而這種情況在如今這個年代,那卻是非常普通,甚至稱得上是一種常態。比如這次八強陣容產生後,大多數媒體反應都比較平淡,甚至覺得這一輪比賽整體上波瀾不驚,賽前被大家看好的強手基本上悉數過關,沒有哪一盤棋稱得上冷門。

    平心而論,現在這年代的這種情況,和後世棋壇的那種情況,到底哪一種更正常呢?別人是怎麼想不知道,反正李襄屏個人認為,那應該還是這年代的情況更正常一點。

    畢竟再怎麼強調圍棋的競技性,這依然還是一個比拼腦力的智力遊戲,既然是智力遊戲,那麼一個人在20歲的時候,和他在40歲的時候差距就應該並不大。難道人類一過30,大腦就開始萎縮?反正李襄屏是從沒聽過這種說法,這顯然也是不可能。

    後世由於互聯網的普及,這讓大家學習知識的渠道更多,接受資訊也更加方便,這倒是為棋手的“早熟”提供了條件。

    比如在這個年代,20歲以下棋手大多隻能稱為“新秀”,而到了後世以後,有些20歲以下棋手就能成為人類頂尖棋手,這種情況李襄屏倒是認為正常。然而要說圍棋只是年青人的遊戲,人一過30棋肯定就不行,那麼對於這種論調,打死李襄屏都不會相信。

    他同時也認為,這種情況其實並不正常。

    比如在李襄屏穿越之前的世界棋壇現狀,他認為那種情況就不正常。而造成那種不正常的主要原因,就是太過強調圍棋的競技性,比賽快棋化,賽程密集化,本來好好一個比拼腦力比拼智力的遊戲,被大家玩成比拼體力的遊戲。

    造成這一切的始作俑者,那當然就是韓國圍棋界,或者說,這個鍋必須他們來背。

    並且他們不僅僅要背鍋,到了後世以後,他們自己也嚐到了比賽快棋化的苦果。

    在如今這年代,由於韓國圍棋的強盛,大家常說什麼韓國流韓國流,不過李襄屏現在倒是經常想,這世上哪裡有什麼“韓國流”呀?

    如果有的話,那麼這個流派的技術特點是什麼?對圍棋的發展到底做出了什麼貢獻?

    真要較真的話,就會發現韓國圍棋的出現,除了增加了圍棋的競技性,讓整個世界棋壇變得更熱鬧以外,從技術上說他們還真沒多少貢獻。

    幾十年來韓國圍棋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大李,他那算韓國流嗎?李襄屏認為當然不算,從某種意義上說,大李的棋路才是最標準的日本流啊,只不過他把“本格派”這個棋路推到人類的一個新的高度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