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死八活 作品

第766章 多事之秋

    嗯,半吊子土木狗李襄屏可以很負責告訴大家,假如有誰真這樣乾的話,不僅提高不了抗震強度,甚至當四川那種等級的大地震來臨時,這種做法多半會造成更大的傷害。

    因為地震和戰爭不同,假如你想防住一個炸藥包,你想修一個堅固的碉堡,那你這種方法還可行。

    可是地震並不是炸藥,它是以地震波給人類造成傷害,所以這種傷害有兩個重要特徵;

    第一,地震波並不直接造成傷害,通常是由地震波引發次生災難,例如山崩,地裂,海嘯這些地質災難給人類造成傷害。

    第二,每次的地震波其實時間都是極短,通常也就幾秒鐘,大多都是在一兩秒中內就結束。

    正是因為如此,所以那種加鋼筋加水泥的方法並不好啊,這種方法不僅效果不佳,並且當真在引發次生災害的時候,很容易就造成更大的傷亡-------

    同樣舉個很簡單的例子,假如某個房子因為地震倒了,那麼是鋼筋水泥的更容易砸傷人呢,還是木頭柱子甚至更輕質材料例如炭纖維材料更容易砸傷人?

    所以最正確的抗震方法到底是什麼呢?

    李襄屏記得就在10年前後,有一個國外建築結構師曾經做過一個實驗:

    他做了一個故宮某宮殿的模型,按照1比10還是1比5的縮小比例標準還原模型,然後就用這樣一個模型去做抗震實驗。

    大家都知道,故宮的宮殿都是木質建築,並且這一類中國古建築其實還有一個特點,那就是基礎很淺,就算是紫禁城的那些皇家建築,大多數立柱的基礎都不會超過一米。

    嗯,俗話說基礎不牢,地動山搖,想必在大家想當然的印象當中,這一類的建築肯定是不抗震的吧?

    可是那次實驗出現了什麼結果呢?

    把地震強度模擬到7級,那個模型毫髮無損。

    把地震強度加到8級,那個模型的部分牆板脫落,但整體結構依然安全。

    最後那個國外的結構師放大招了,直接模擬到9級地震,結果那個模型的牆板倒是差不多都震掉了,但整個房子依然沒有倒塌。

    這就是建築界著名的“牆倒屋不塌”實驗。

    也正是因為這個實驗,之前學術界長期爭議的兩種抗震方法,(“加鋼筋加水泥”那種叫剛性抗震,後面這種叫柔性抗震),柔性抗震方法就取得決定優勢了,後世幾乎所有的重要大型建築,都是以柔性抗震為主,輔以必要的剛性抗震手段。

    例如後世咱們國家的港珠澳大橋,大興國際機場等等,基本都是以柔性抗震為主。

    只要這種方法為什麼好,大夥作為非專業人士也不用去了解得太詳細,簡單的說,柔性抗震的原理其實就有點像牆頭草-------

    你一陣12級的颱風刮過來,那些貌似樹大根深的大樹有可能連根拔起,但如果你是牆頭草呢?那很可能就完全不受到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