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死八活 作品

第七六四章 必將載入史冊

    時間來到了10月7號,十一黃金週的最後一天,“鳳凰古城杯”特別十番也到了最後關頭。

    比賽雖然還沒有最後結束,但毫無疑問,由於李襄屏出色的表現,出人意料的比分,卻已經在社會上形成巨大的影響力,在最後一局比賽來臨之前,就已經有媒體迫不及待的說出這樣一句話:

    這將是一次載入史冊的十番棋!

    仔細想想的話,這樣的說法好像也不算過份,畢竟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在整個圍棋的發展歷史,“十番棋”的這種模式,那都是作為最高規格的圍棋賽制而存在呀。

    從中古棋到日古棋,乃至延續到近代圍棋,從“過周十番”到黃徐“血淚篇”,從“當湖十局”到吳清源先生的十次擂爭十番棋,無不在圍棋歷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幾乎個個都配得上“載入史冊”的這個說法。

    雖然進入現代以後,由於賽制的冗長已經比賽的殘酷性,十番棋漸漸已經少了,比如在本次比賽之前,官方各種各樣的宣傳口號,其實都是想降低比賽的殘酷性,在按照“嘉年華”的方式在宣傳這個比賽。

    可是比賽比到這個份上,由於李襄屏的出色表現,卻再次讓十番棋的殘酷性突兀出來了。

    九局比賽結束,聯隊一方竟然還沒能擺脫被降到2子的羞辱。

    毫不誇張的說,李襄屏的強悍表現,已經極大的刺激了整個職業圍棋界,並猛烈的衝擊了很多人的固有觀念-------

    這其中衝擊最大的,其實就是圍棋技術到頂論。

    所謂“圍棋技術到頂論”,是指在最近幾十年來,圍棋界一直存在的一個爭議,那就是圍棋在發展了這麼多年後,人類圍棋到底已經到了什麼水平?

    嗯,別看秀行先生“圍棋100我只懂其6”的說法個個耳熟能詳吧,但是必須承認,其實在如今這個年代,甚至在圍棋ai出世之前,這種說法都不是主流,從職業圍棋界到絕大多數普通棋迷,更多是相信人類圍棋在經過這麼多年發展以後,應該是已經到了一個比較高的水平。

    比如在當年小林光一先生制霸天下的時候,由於他獨特的“地鐵流”風格,就已經有人在為圍棋擔心了,擔心如果個個都像小林先生那樣,那麼圍棋邊角上的變化會不會“窮盡”------

    嗯,別看在當年的時候,這種說法就受到極大的批判吧,但是必須承認,其實從那個時候開始,哪怕是相當多的職業棋手,都是抱有類似想法的。

    大家之所以批判這種說法,只是嫌棄這種說法不夠委婉而已,更不像老神棍那種說法顯得如此謙虛,如此符合咱們東方人的胃口,這才捧前者貶後者。

    然而必須承認,這時候絕大多數人的真實想法,其實都是和“邊角變化窮盡論”類似,認為人類圍棋經過這麼多年發現,那應該是到了一個比較高的水平了。

    就好比是攀登珠穆朗瑪峰,假如圍棋技藝的頂點是海拔8000多米,絕大多數人都認為人類已經到了5000米甚至6000米以上了,而不像老神棍認為的人類還只在2000米以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