韭菜東南生 作品

第384章 史督辭職

    明朝中央官員基本都是進士出身,人人都是背讀的好把式,像吳甡這樣的大才,隨隨便便看幾次,幾乎就可以倒背如流。

    朱慈烺臉色凝重起來。

    史可法要辭職!

    大明一共設有兩淮、兩浙、長盧、山東、福建、河東等6個都轉運鹽使司衙門,其中兩淮最大最雄,大明每年產鹽四億斤,而單單兩淮一地就佔了四分之一,所謂“天下六運司,惟兩淮運司為雄,治蒞三分司,惟泰州分司為最。”

    所以鹽政出了問題,朝廷第一個要查的就是兩淮。

    朱元璋在沒有登基前,就於1366年始置兩淮鹽運使,洪武元年(1368年)再置通州、泰州、淮安3分司判官。各鹽場長官稱百夫長。二十五年(1392年),各鹽場改設鹽課司大使、副使。兩淮鹽區設轉運使1人(從三品),同知1人(從四品),副使1人(從五品),判官3人(從六品),各鹽場大使、副使各1人(俱未人流);此外又設巡鹽御史1人(正七品)。

    時至今日,主要官職並沒有改變,依然延續洪武年的舊制,但不同的是,比起洪武年,現在的鹽官鹽吏一個個可是肥的流油。

    此次左懋第兩淮查鹽,兩淮鹽運使馮導研和監鹽太監楊顯名雖然被拿下,但卻堅不認罪,同知、副使、三個判官也都否認有貪汙舞弊的情況,下面的小鹽官一個個也是大聲喊冤,左懋第和方正化拼勁全力,但也只查到了兩三個小吏貪汙的證據,其他鹽吏儼然都是清官。

    左懋第到揚州的第一天,身為淮揚巡撫的史可法就陪同查案,但即使如此,也無法撼動鐵板一塊的揚州官場。

    兩淮鹽運司直接隸屬於中央,和布政司、按察司平級,都是直接向朝廷負責的衙門,又有監鹽太監坐鎮,作為地方巡撫的史可法無權干涉鹽政事務,但整個揚州官場對左懋第的抗拒,他卻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因此他提出辭呈。

    “縱放私鹽、牟取暴利、勾結朝貴……”這是史可法點出的兩淮鹽政的弊端。

    “巡撫不力,察察不明,有負聖恩……”這是史可法的辭職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