眉師孃 作品

第1982章 紙上的溫度,眼裡的景色

    劉立杆還沒有回來的時候,張晨已經把他去現場看過的那二十幾個項目的設計方案的初稿拿了出來,劉立杆每天都給他打電話,說自己又拿下了哪裡哪裡,這些項目,在張晨沒去現場看過之後,他是不會動手的,也沒有靈感。

    劉立杆說不急,反正這些都要放在後面,前面那些先做,要是幾十個項目一下子全鋪開,他媽的我就變成一條狗,也跑不過來。

    劉立杆不急,張晨也不急,那些項目,就先不去管他,等明年再說。

    二十幾個項目的設計稿,攤開來,連會議桌都放不下,張晨就把它們在地上一張一張攤開,然後他繞著周圍一圈走著看著,這情景讓他想起了老居,想起了在當初在老居工作室樓上,第一次看到他的作品《淝水之戰》的情景。

    老居現在已經是世界知名的藝術家,在國外的時間,遠遠地超過了他在國內的時間,每次給張晨打電話的時候,老居不是在紐約,就是在巴黎、倫敦或米蘭,老居後來又創作了《敦刻爾克》、《諾曼底》、《泰坦之戰》和《布匿戰爭》等等,都引起了廣泛的反響。

    張晨繞著自己的這些作品走,應該說,這裡面每一件作品單獨拿出來,張晨自己都很滿意,絲毫也不會比安藤忠雄、隈研吾等人的遜色,這些日本的建築大師,就像日本的所有產品一樣,精細,簡潔,讓人過目不忘。

    但同時,也有太注重於外部的細節處理和炫目,而犧牲建築本身的很多功能性為代價,謹毛失貌,為了個性而個性,到最後其實是消滅了自己的個性,當很多人都這樣做的時候,就變成了新的八股。

    國內現在的設計師,也基本在學走這一路,他們忘記了所有的建築,都應該是土特產,靠學是學不來的。

    張晨在設計這一系列的作品時,和他們走了不同的路,他們偏向於讓建築從周圍的環境中“跳”出來,很醒目,有一種先聲奪人的氣勢,為了配合這種“跳”,還需要在周圍增加很多的人造景觀,和周圍環境不搭的景觀。

    張晨決定把這些建築,都“藏”起來,藏到周圍的環境裡,遠遠地看起來,乍一看到不起眼,但走到近旁,走進它的裡面的時候,才會發覺它的細緻和精妙,在裡面活動的時候,感覺就像一張很鬆軟的沙發,讓你陷在裡面就不想起來。

    張晨要創造出一系列可以“細品”的設計。

    張晨的這個想法,是在他翻閱了大量的中國古代山水畫的時候,慢慢形成的。

    在那些山水畫裡,鋪滿畫面的都是山壑、飛瀑、溪澗、松林、漫天飛舞的雪天雪地,人在畫裡都是小小的一枚,看上去有些可憐,但當你用放大鏡看畫中的人物時,會發現他們的姿態是那樣從容和悠閒,面相是那樣的灑脫,這很讓人動容。

    張晨認為在建築設計中,首先要找到建築的魂,然後才可以去尋找建築的貌。

    在這一系列的設計中,張晨找到的魂就是“藏”,而不是“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