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牧閒 作品

第三百章 門生故吏

    姜堰是大鎮,光茶葉鋪就十幾家,釀酒的糟坊有三個,大小油坊四個,最多的當屬窯廠,據說燒製磚瓦的歷史能追溯到唐代貞觀年間,唐王李世民派尉遲恭到那時的海陵(泰州”建府邸。以至於好幾個村子都以窯而得名,比如全家窯、范家窯、朱家窯、張家窯和薛家窯等等。

    有窯自然不能沒制磚坯的場地,鎮西河邊上的窯場就這麼變成了鄉勇營操練的校場。

    韓秀峰在校場上呆了半天,發現張光成和李昌經在招募青壯這件事上是寧缺毋濫,招募的一百多個青壯竟全是窯工!

    窯工很苦,用本地話說他們是“扁擔一開(靠),渾身是債”、“磚蓋一響,淚眼汪汪”、“磚蓋一丟,無米下鍋”,還有“六子餘挑包窯,褲子沒有第二條”、“做窯工,熄火窮,沒處住,蹲磚堂”等順口溜。

    冬天不燒窯,許多窯工為了生計往往會找船裝些青貨,運到刁家鋪乃至泰州城去賣,換些山芋、胡蘿蔔回來充飢。有的船到了刁家鋪,河裡上凍,船走不了,貨賣不掉,人在外面活受罪,妻兒老小天天跑到河口望。一旦發河塘水,洪水淹沒磚場,窯工們無法生活,只能托兒帶女出去要飯。

    總之,他們跟在泰壩上背鹽的那些青壯一樣是苦命人,唯一不同的是他們全是本地人。但在張光成和李昌經看來這些窯工遠不如看上去像模像樣的海安、曲塘和白米三團鄉勇,竟提議把一百多個窯工全編入三團。

    韓秀峰權衡了一番,乾脆連韓宸派來的鹽場青壯全打亂編成海安、角斜、曲塘、白米和姜堰五個團,儲成貴、姜槐、王如海等海安巡檢司的皂隸弓兵和陳虎、陳彪等正月裡查緝過私鹽的潑皮搖身一變為這五團的什長,各團監正、副監正讓張光成和李昌經的家人充任。

    儘管這麼安排正中張光成的下懷,但他還是忍不住問:“韓老弟,這麼一來王兄和餘兄他們怎麼辦?”

    “是啊韓老弟,海安、曲塘和白米三團的人少雖少了些,可全是精幹,把那些精幹全給我們,實在說不過去。”李昌經也覺得不好意思。

    韓秀峰要的是節骨眼上能跟賊匪拼命的鄉勇,不是這些只能勉強對付私梟的油滑之輩,一邊往勵材堂走,一邊笑道:“二位大可放心,王千里、餘青槐、李致庸和韓大使的表弟唐國政都很通情達理,他們不會不高興,更不會有怨言。”

    “把鄉勇全交給我們,你怎麼辦?”張光成意味深長地問。

    “不怕二位笑話,帶兵打仗我真不在行,召集青壯編練鄉勇我倒是得心應手。”韓秀峰停住腳步,緊盯著二人道:“你我都清楚賊匪要麼不來犯,只要來犯兵馬一定少不了,光靠正在磚場上操練的那四百多號鄉勇一定是擋不住的。韓信用兵,多多益善,我們現在同樣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