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牧閒 作品

第六百一十一章 以不變應萬變 一

    黔北很亂,被譽為“黔北第一門戶”的松坎不但不亂,反而隨著一千多川東團練的進駐變得愈加繁榮。

    四川協濟貴州的糧餉源源不斷經松坎河運到碼頭邊,再由貴州督糧道選派來的官員率兵勇、腳伕轉運到各州府,分發給正在平亂的黔川滇三省官軍。巴縣和綦江的八省客商也將商貨從巴縣源源不斷運到這兒,再由大小六個商幫把貨運往遵義甚至貴陽等地。

    鎮上的百姓都有活幹,只要肯出力,碼頭上的貨真背不完!

    附近的百姓一樣能在松坎找到營生,可以去碼頭做腳伕,也可以去商隊做“鹽巴老二”。雖然背鹽不是個好生計,以至於當地把人死了說成“背鹽去了”,但總比活活餓死或跟著造反被官軍砍了腦袋強。

    還有些百姓做起了小本買賣,把用茶或別的山貨換到的鹽或布賣到附近場鎮甚至桐梓縣城去,然後收購山貨來換更多的鹽或布。別說駐守在此的四川團練,就是本地的衙役也分不清那些揹著山貨來鎮上換鹽、布或糧的百姓究竟是“在團”還是“在緣”。

    既然無法甄別伍奎祥乾脆不甄別了,在鎮外設了一個關卡,命當值的勇壯搜身,只要不帶凶器進鎮就行。同時命各團當值的斥候換上百姓的衣裳,偽裝成小商小販或腳伕不動聲色留意陌生人的動向。

    值得一提的是,遵義知府朱右曾竟委派了一名叫江炳琳的候補知縣駐松坎,專門採購遵義府平亂所需的鹽和糧。桐梓知縣竟也派長隨和一個書吏帶著幾個衙役跑到松坎,專門課徵地丁銀和雜稅。

    伍奎祥不但很清楚桐梓正堂現在也就能從松坎收到點稅,甚至暗想要不是“守土有責”,桐梓正堂一定會移駐既不用擔心賊匪也不用為錢糧發愁的松坎,而不是呆在曾被賊匪佔過的桐梓縣城。

    就在他巡視完大營,正準備去碼頭瞧瞧之時,上個月剛從羊角大營過來的江北廳舉人劉山陽追過來道:“伍老爺,剛收到營務處的公文,韓老爺請您率各團監正或團正回羊角!”

    “監正團正都回去?”

    “一個團只要回去一個人,只有一個團首的團由什長臨時充任團正。”

    想到這段時間打探到的那些賊情,伍奎祥意識到韓秀峰應該是在為接下來的大亂做準備,一邊往回走一邊低聲問:“沿河駐守的那幾個團咋辦?”

    “山陽已經差人去喊了。”

    “行,我先回去收拾行李,等他們一到就動身!”

    ……

    正如伍奎祥所料,黔北形勢遠沒表面上這麼太平。

    楊漋喜和吳三省死後不久,舒光富率餘部出石阡、奔松桃,打算入川復起受阻,只能帶走殘兵敗將返回桐梓,劫殺了一批倚附官府的士紳之後,被緊隨而至的官兵追到遵義縣境,在當地的團練和官軍所俘,並被明正典刑。

    因為他們全是白蓮教餘孽,所以他們也叫著“教軍”。

    教軍的主力雖被剿滅了,但跟他們一道造反和受他們影響的人還有很多,從松坎大營這幾個月打探的消息上看,至少有三十股賊匪蜂起於黔北各地。

    鄒宸保、穆二同、穆玉朋,陳八十、侯廷魁、楊二喜、楊二同、楊鳳驕、梁大同、梁三同、曾么四、梁發財、餘麻三、張缽缽、陳蠻蠻、趙帽頂、朱二同、白大滿、白小滿、曾喜、梁德泮……全在佔山為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