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非巨頭 作品

第兩百八十五章 招攬?

    從這個角度來說以發生學的角度來論述“動機”其實是“找自己所缺少”的。

    甚至可以表述為“找和自己不同”的東西。

    只可惜這個形成的認知結構並不是完全“架空”。

    “不同”用“不完全一致”來描述或許會更合適。

    一聽到“不同”很多人往往會下意識地翻出一個簡單的模板。

    根據自己能夠找到的標籤作為參照按照自己對“不同”的認識, 找到另一個對應的標籤。

    “好”和“壞”不同“男”和“女”不同。

    人類的記憶結構和機制更具體的細節如何堯言不清楚但是根據他記憶中關於記憶機理的研究這些被存放的“記憶”之間往往是足夠清晰和明確的。

    什麼最明確, 什麼最清晰?

    二元式的“顛倒”和“逆反”。

    是和非黑和白。

    只可惜這個因為相對省力而形成的記憶機制導致了人們判斷上經常極端化、二元化、“簡單”化。

    因為人的記憶功能就是這麼決定的。

    人在想到一個事物時記憶方面是先將最核心的幾個要素提取出來然後再提取其他“次要”的信息。

    逐漸組合出一個“清晰”的輪廓形象。

    而這一過程又是受到各種意識結構什麼邏輯思維、什麼“自我”之類的結構干涉的。

    螺旋式、或者說滾雪球。

    根據一個人的認知傾向記憶的要素哪個被判斷為“核心”也會受到影響。

    價值觀上的不同影響到的地方是方方面面的。

    不過“還好”因為提取要素和自我認知的模糊性具體哪個“最重要”人們的自我體會很模糊。

    “相關”和“因果”絕大多數情況下都是往往是混糅在一起的。

    只能通過邏輯意識進行“複查”、“復篩”、“修正”。

    這個過程中人們才逐漸明確了哪些“重要”哪些“不重要”。

    形成了一張比較模糊的重要次序表格。

    在不去觀察的時候不去思考具體哪些重要不重要的時候它們也是不明確的。

    而根據不同時間, 還有考慮到的因素是否相同, 一個人可以形成各種各樣不同的重要性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