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非巨頭 作品

第兩百八十三章 對應的空缺

    通俗一點,用類比的方式來描述,“進食”會比較好一些。

    擴張解釋的話,任何向外,“尋找食物”、“尋找同伴”的行為,都可以追溯到這種情況上。

    但是,這不是“是”。

    也不“一樣”。

    關於這個學說的觀點,堯言的記憶並不算深刻。

    沒有什麼確實的、能夠明確看出果是果、因是因的證據。

    畢竟,在生物的演化史上,也有一個非常普遍的螺旋。

    用謠言來做比例吧。

    一個謠言產生了之後,它本身又會滋生出另一個謠言。

    而對於前一個謠言來說,這第二個謠言反而又成為了第一個謠言的證據,幫助它穩定了下來。

    人們或許會比較喜歡用“慣性”這個詞去描述這種螺旋互相影響的螺旋狀結構。

    在這個假說裡,這種基因層面的“結合”又或者說“捕食”、“吸收外界物質”的功能,作為一切的起源。

    從這裡出發,開始描述“認知”結構。

    在這個假說裡,“認知”的結構就是“配對”。

    不,更準確地說,是“規劃”一個輪廓,然後按照這個輪廓,去尋找“對應”的東西。

    不是實質上對應,而是結構性對應。

    比如說,地上有一個坑,為了把這個坑填滿,所以要去找各種東西來放到裡面。

    然而, 問題就在於,要填坑, 不是必須要找土來填。

    或者說, 只要能填滿這個坑, 只要符合“填坑”這個條件,就可以倒進去。

    無論是沙子石頭石塊、金屬、葉子、木頭都可以。

    這一點, 聽起來或許“不可思議”是不是?

    鹼基配對不應該是固定的嗎?

    什麼基團配什麼基團,不都是定好的嗎?

    ——誰定好的?

    還是那句話,不要把一個由無數細小結構, 有複雜聯立和衝突的內部結構簡單地統合為一個整體。

    這就好比“合力”。

    地球上的一個物體,它最終表現為向下落,與重力影響方向一致,所以它就只受重力影響嗎?

    又可以以人為例子,人的肚子餓了, 想要吃東西。

    人會吃什麼, 不會吃什麼?

    雞肉羊肉牛肉豬肉都是肉, 都可以吃, 能填飽肚子就行。

    但是,人肉呢?

    “不能吃人肉”這個判斷, 是後來的“修正”, 還是建立在“吃”這個行動上面的, 一開始就把人肉排除在了食譜之外?

    人肉是因為什麼被排除在了食譜之外。

    因為是肉?還是因為是人的肉?

    到底是“肉”的標籤受到了排斥, 還是“人”的標籤受到了排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