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非巨頭 作品

第220章 計劃變更

    這種情況下,權重就不一樣了。

    生前的時代,堯言不止一次見到人們把持著“問題都有答案”、“問題都有能解決的方法”來看待現實。

    固然,這其中有人們注意力的本能缺陷作為原因,也有迴避困難的本能的缺點可以解釋.....

    但,現實並沒有那麼理想。

    有些人總認為自己把“現實”掛在嘴邊就和理想主義扯不上關係了。

    然而事實是,整天喊著“現實”的人,也會有不少人在不知不覺中把問題理想化。

    哦,用“簡單化”來描述或許更貼切。

    “簡化”這個功能機制,也是在人類基因中、思維中根深蒂固的。

    記憶有簡化機制,把經歷的事情概括化,然後只保留關鍵詞的,在記憶分區內儲存,回溯記憶時再從不同的地方調用組合起來。

    人的記憶並不是攝影機式地把記憶拍攝下來,整段儲存。

    而是會在概括化後拆解儲存。

    好處是節省空間和“方便”。

    壞處是在調用記憶時,人類並不知道自己是否記錯了。

    你並不知道你的記憶有沒有多調用一個詞語或者少調用一個畫面。

    在沒有外部參照物的時候,人類是不可能知道自己是否記錯了東西的。

    什麼?可以?

    如果是認為那就好好想一想,自己是不是以自己的另一個事物的相關記憶作為參照物?

    然而很可惜,這些“參照物”本身也是在你調用記憶時組合出來的,並非是“原本”。

    人類也並不可能捨棄“簡化”。

    如果捨棄簡化,人們會把自己經歷的所有一切事物的細節,無用的細節、重複的細節都累積在一起?

    這並不是關鍵。

    關鍵是人類沒有完整記錄的機能。

    不具備這種生理機能。

    別說缺少一個或者兩個畫面、詞語、聲音。

    就算全部都在,但順序出現問題,沒準就會出現大問題。

    因為人類思維“自動關聯機制”,可以通過某些看似不相關的詞語引導人們進行聯想。

    原因,有一種說法是人腦記憶區間的“放置順序”。

    簡單理解成書架即可。

    說了“牛”,就可以引出一個和牛詞語概念基本不相關的“蟲”。

    這個理論就認為“牛”和“蟲”位於記憶區間這個書架的相鄰上下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