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泓 作品

第549章 戰爭機械的啟動

    “……製造一些吧,就數量定在百枚。”

    “星軌的建設,我認為可以直接定向在目標恆星建設,這樣一旦建成,不需要多少浪費變軌的時間,可以極大節約我們的時間成本。”

    星軌的校對是很花時間也很麻煩的事情,沒有十天半個月是沒辦法完成,如果變動過大,調整一次軌道需要幾年的時間都不奇怪,因此這個提議還是很有價值。

    “前往目標恆星系統的集群數量在多少比較好?”

    “去參與爭鬥嘛,當然是數量越多越好。”

    多就是好——這個主義一直被採集者們貫徹著,主要還是因為它們的社會結構,它們並不執著於個體的力量,而是提倡集體力量,而集體的力量當然是數量越多越強。

    當然,這是沒考慮‘科技’的概念在裡面。

    龐大數量的集群提議很快遭到其他一些個體的質疑,它們倒不是質疑‘多就是好’主義,它們質疑的是這樣做的可行性。

    “星軌的一次性投送能力有上限。”

    “可以分幾批次來投,數量就定在上萬,對手坐擁一顆資源豐厚的恆星系統,至少在數量上我們不能吃虧。”

    “不行,時間太短,質子晶格體、固態氦、金屬氫這些倒還好說,可是反物質的製取量太少,沒辦法滿足在這樣短的時間裡滿足上萬的個體數量,反物質不僅僅是用於亞光速減速,像艦載亞光速炮彈、黑洞炸彈、伽馬射線炮這些都需要反物質供給。”

    這樣上萬數量的個體,採集者們是完全有能力孕育出來,當初和瑟琳人交戰的數量,可比這個要誇張地多,上萬數量已經是很保守了。

    可問題是,反物質的產量太感人了,在這樣短的時間裡想要滿足上萬躍進生物的反物質需求基本上是不可能的事情。

    這不是通過努力奮鬥就能解決的問題,是物理意義上的無解,除非從底層技術實現根本生產技術的提升。

    而這樣的提升,同樣也不是採集者們能短時間內完成的事情。

    正因為考慮到這些,便有采集者提議。

    “要拋棄質量增加數量嗎?”

    “不行,當質量擴大到一定程度時,數量就變得沒有意義有了。”

    想都沒想,多數個體便回絕了這個提議,採集者們是很明白質量的意義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