庚新 作品

第633章 蝴蝶效應

    海上碧波萬傾。



    萬點金鱗躍然其上。



    一片雪白的帆影,在金光閃爍中,踏波前行。



    從大唐的顯慶五年,百濟與倭人就在密謀合兵攻打新羅之事。



    但世事無常。



    中大兄好不容易推動倭人集齊兵力,卻不曾想齊明天皇居然在九州病逝。



    這之後,倭國內部經歷了極大的權力更迭動盪。



    倭國內,並非鐵板一塊。



    有中大兄這樣的鷹派,就有保守的鴿派。



    甚至是站在中間,想左右逢源的派系。



    經過數月的動盪,等一切局勢明朗,百濟國內,早已天地翻覆。



    百濟被大唐給滅了。



    別說去合兵攻打新羅,就連百濟都不存在了。



    這種情況,令原本主戰派的中大兄,飽受倭國內部貴族的質疑和攻擊。



    幸虧,當時鬼室扶信來到九州,力呈助百濟復國的好處。



    而且說明了唐軍在百濟的兵力只有萬餘人。



    這種撿便宜的好事,倭國豈能落於人後?



    經歷一番權力博弈,最終,倭國貴族內部,終於統一了意見。



    助百濟扶余豐復國。



    扶余豐乃是百濟放在倭國的質子。



    倭人上層對其十分熟悉。



    如果此人繼位成為百濟王,今後會對倭人有莫大的好處。



    正如中原春秋戰國時互送質子一樣。



    若由在本國長大的質子歸國做王,今後國策必傾向於倭國,倭人的政治投機將百十倍的收回。



    為了這個戰略目標達成,中大兄,做了極大的犧牲和讓步。



    原本他有機會在齊明天皇死後,繼位為新王。



    但經此事,他主動退讓,由天皇一系高市繼位。



    為高市天皇。



    後世的史書對高市有隱晦和曲筆,隱沒了一段歷史。



    此事另有緣故,可稍後再細述。



    另有一件事,就是其實此時倭人的王,皆稱大王。



    如半島的高句麗、百濟和新羅一樣,皆稱王。



    《三國志·魏書》中,就有倭女王卑彌呼,派遣使者朝見魏明帝曹睿的記錄。當時,魏明帝賜予了卑彌呼“倭王”金印。



    所以此時所謂齊明天皇,高市天皇,正確的稱謂應是齊明大王,高市大王。



    日本《古事記》、《日本書紀》中就提到倭王為“我等之大王”。



    正式稱天皇,要等到大唐李治與武則天,改稱為“天皇、天后”,日月同輝,二聖臨朝後。



    一心仰慕大唐,想學大唐的好學生,倭王才改稱天皇。



    這些暫且按下不表。



    倭國水師此次是傾巢而來。



    戰船一千七百餘艘,隨船兵卒有六萬餘人。



    不要覺得人少。



    以唐制來看,一船至少一半是水手,另一半是戰兵。



    而每位戰兵及水手背後,至少還得配上三人做輔助,幫著轉運糧草、輜重。



    而在後方,協調糧草和物資的人員,至少又十倍於戰兵。



    這樣看下來,出動六萬人,後方動員至少達到六十萬人。



    這對地狹民貧的倭島來說,已經是不可想像的大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