庚新 作品

第514章 治大國如烹小鮮

    安定西北,使大唐免除後顧之憂,不用在地勢上和戰略上陷入被動,這是蘇大為以穿越者的眼光,洞察這一切。



    而對李治來說,有著更重要的選擇。



    那就是遼東。



    征服遼東,平定高句麗,是政治上的考量。



    太宗李世民在世時,已經將消滅高句麗提上日程,數次徵遼,也斬獲頗豐。



    只是還未達到他平定高句麗的最高戰略,太宗所以才說徵遼沒有勝利。



    實際上,並不是沒有勝利,而是戰術勝利,戰略目標還未達成。



    在貞觀後期,太宗一直派大將對高句麗進行騷擾,使其不能安心恢復生產。



    高句麗的國力,也因此大為削弱,已不再是隋朝時的區域霸主。



    太宗駕崩前,正籌謀再一次親征高句麗,想要在自己有生之年,徹底消除中原這位北方強敵。



    可惜最後天不假年。



    徵高句麗的事,便被耽擱下來。



    到了現在李治朝的時候,李治的皇位得來的並不容易,他是幼子,頭頂上兩個哥哥素有賢名,曾是爭奪皇位的大熱門。



    最後太宗是被長孫無忌說動了,為了避免再發生“玄武門之變”這樣的人倫慘劇,所以才立最小的嫡子李治為太子。



    但李治素來以“柔弱、恭孝”著稱。



    在登基後,整個永徽年間,都被長孫無忌這樣的權臣壓得透不過氣來。



    雖然近兩年已經將局面翻轉,也剛剛取得平定西突厥這樣的大捷。



    但對於李治來說,還需要在另一個戰場上獲得勝利,以證明自己。



    還有什麼比完成太宗未競的事業,更有說服力的呢?



    何況,如果此時大唐不出兵,據三韓那邊的情報,新羅已經連丟數十城,國土淪陷近半。



    再不拉一把,這新羅小弟只怕真的要躺下了。



    相比於吐蕃和吐谷渾,大唐更在意半島的局勢,這是歷史延續下來的慣性。



    誰叫前朝大隋,便是亡於徵高句麗。



    大唐建立,雖然消滅了突厥這個強敵,但高句麗還在。



    無論用何種方法,耗費多少時間、人力,大唐的最高戰略目標,一定是滅掉高句麗。



    往小裡說是李治接過太宗李世民的政治遺產。



    往大里說,便是大唐超越前隋,正統性無可動搖。



    這一切,都是李治心中的考量。



    他並非不懂西北局勢對大唐的重要性,但是兩者都很關鍵,兩相選擇,優先要照顧的,是遼東。



    至於吐蕃和吐谷渾,派蘇定方前往,已經代表李治足夠重視了。



    抬頭看一眼臉色有些難看的蘇大為,李治心中忽有所感。



    在大唐年輕一代的將領裡,能如蘇大為這般有遠見,而且還敢在自己面前仗義直言的,似乎還不多。



    要不要提點一下呢?



    在永徽末年,他曾擔心過。



    擔心蘇大為與武媚娘走得太近,成為武媚娘在外的援助。



    將蘇大為踢去西北軍,既是支走他,方便接下來的計劃,也是換一個環境,查看此人品性。



    結果出乎李治預料的是,蘇大為在軍中居然也表現出色,深得徵西唐軍上下的一致好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