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警視廳笫四搜查班警部 作品

325

    陽為1次方量勢態,陰為2次方量展態,比如自旋為勢態動能,物理量為角頻率w;公轉為展態動能,物理量示為  v2。

    陰陽關係的數學最簡表述只能是是xy2守恆;而五行就是賦予x\y2具體的物理意義——可名之名:“假《易》柄燈悟,幾更新輪迴”;可道之道:陰陽五行循環生克化合。

    先天八卦反映物理基本能量態勢的分類(天干,如動能):比如乾為自旋(庚)、兌為向心(癸)運轉(辛),坎為頻率(壬)、離為波長(丁),震為電勢(甲)電流(丙),巽為電場(乙)波幅,艮為磁球物質(戊),坤為駐波力場(己)。其中甲電與戊磁、辛運動(動能)與乙振動(勢能)互為鏡像。

    而後天八卦反映能態所對應的物質狀態(地支,如動量),河圖就是物質四象的分野工具:少陰、少陽,太陰、太陽四象為八卦構成之物質基礎,與五行物質四象未辰醜戌一一對應。後世把四象附為金木水火,實非五行本義之所在。

    故八卦是自然物理量的分類(經),而陰陽五行歸納各物理量間的數理關係(緯)。

    五行合化可直譯為物理方程,概括宇宙的根本運行規則。一個自然平衡、自我修復的系統,必然八卦齊備、五行運化——如同人體(洛書全息)。

    據考證,五行在商代甲骨文裡就有萌芽。在甲骨文中有“四方”之說,不難看出,商代崇尚的是中央,所以就有五方的觀念,四方加一箇中央,就是五方。

    張其成認為五方的觀念就是中國人在空間問題的覺醒,這樣五行就誕生了。

    五行的“行”字,就是一個空間。

    安陽“小屯村”的殷墟,有一個叫“倒金字塔”的古代帝王陵墓。

    那個陵墓的形狀是一層一層,上面大,下面小,到最下面、最底下的時候,就像亞洲的“亞”字,中間就是一個棺材,這個形狀就像一個倒金字塔。

    據專家考證,這個“亞”就是四方,再加中間就是五方。

    在《五行識人》一書中提到:在殷墟甲骨文和金文裡面大量“亞”字的出現,就是五行的開始。因此,商代就有了五方的觀點,而且崇尚“中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