騎豬去挖坑 作品

第一百五十九章 一去不回的間諜

    三清很快在官網上發佈了盤古研究所的成立,並正式招聘博士後。

    同時,也在同步更新與各個國家重點實驗室的新合作項目。

    這並未引起半點波瀾,因為大部分人其實並不關心科研方面的事,人們往往只對稀奇古怪,能吸引眼球的科研噱頭感興趣。

    但這對學術界和產業界來說,不亞於一場地震。

    不僅意味著三清藥業的研發力量大大增強了,而科研人員除了高校和科研機構,也多了一個財力雄厚,實力強勁的好去處。

    國內產業界則一片哀嚎,本來行業的人才競爭就很激烈,三清如今又在大肆搜刮,能留給他們的人才自然不多了,這是活生生逼著他們提高待遇來吸引人才啊。

    目前國內醫藥行業還是比較熱門的,尤其是生物製藥這個賽道,很多新興公司拿到投資都不難,但是現在多了一位強勢金主入場,許多人自然要好好考慮,找一位更滿意的新東家。。

    不過三清的要求也很高,他們如今有資格掐尖,只收取最尖端的那一群人才。

    科學界有這樣一種說法,科學家有兩種,一種是一般科學家,一種是少數頂尖科學家,兩者屬於兩個不同的世界。

    大多數人都是一般科學家,他們所從事的常規科研,完全基於過去的科研突破,就如同畫布上的小點點一樣,不斷填充著特定的知識空白,最終畫出了輝煌的圖畫。

    而頂尖科學家不一樣,他們約佔科學家總數的10%-15%,提出了新問題,並找到了新方法來解決問題,甚至還留下一大堆問題讓別人繼續研究,他們每個人都在從事一種革命性的科學研究。

    他們不但寫出了一半的科學論文,引發了巨大的反響,而且這些論文的被引用率高得嚇人——比平均引用率高20-40倍,很多發現和方法甚至成為了教科書上的知識。

    關於這些頂尖科學家,都有一個驚人的共同點。

    他們通常都在其他頂尖科學家的實驗室裡工作過,然後依次成為下一代頂尖科學家的導師。換句話說,知名科學家幾乎都有一個有名有姓的導師。

    曾有學者對諾貝爾獎獲得者做出一系列的研究,這些研究涉及物理學,醫學和化學三大領域。

    研究顯示,92名獲獎者中,有48人都曾經是諾貝爾獎獲得者的學生,博士後或者助手。

    感興趣的話,可以看看某一位諾獎得主的科研經歷,往往會發現,他的導師,以及導師的導師,都曾經得過諾獎,甚至他的學生,幾十年後也可能獲得諾獎。

    一個結論呼之欲出,科學家之中也有著類似師徒關係的傳承,精英科學——有別於常規科學,沿著這種師承鏈在不斷發展。

    從這個觀點看,科學上的偉大發現並不是由單個天才人物完成的,而是由一代又一代的科學‘家族’而完成的。

    徒弟從師傅那裡獲得了一種獨特的思維風格,而不僅僅是知識或者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