騎豬去挖坑 作品

第七十六章 陳以清的心結,阿爾茨海默症

    衛康心中劇震,他忽然明白了對方為什麼會有這麼多問題。

    阿爾茨海默症!

    原來這才是對方最終想要知道的答案。

    阿爾茨海默症,俗稱老人痴呆症,是一種發病進程緩慢、隨著時間不斷惡化的慢性神經退行性疾病,至今真正的成因仍舊不明。已有研究表明,這一疾病與在大腦中異常累積的兩種蛋白有關:tau 蛋白和β-澱粉樣蛋白。

    最主流的推斷是:β-澱粉樣蛋白最先累積,引發神經元突觸功能障礙,tau 蛋白過度磷酸化和繼發炎性反應,導致神經元變性死亡,從而吞噬記憶、認知等功能。

    隨著年齡增長,一部分人的大腦中會出現β-澱粉樣蛋白斑塊的積累,這種斑塊在阿爾茨海默症患者的海馬體區域(學習及記憶功能相關)尤為豐富。因此,目前大多數的臨床試驗是以β-澱粉樣蛋白為靶向,試圖分解或阻止β-澱粉樣蛋白斑塊的形成。

    隨著人類預期壽命的增加,全球每3秒就約有一人患阿爾茨海默症,預計到2050年全球阿爾茨海默症患者人群將以每20年遞增一倍的速度增長至1.52億,成為全球範圍內亟待解決的醫學問題和社會問題。

    單就鷹國而言,2018 年相關治療花費可達 1 萬億美元,2030 年將高達 2 萬億美元。

    目前認為阿爾茨海默症最有效的治療方法是增強大腦中的膽鹼能神經傳遞並降低乙酰膽鹼(ach)水解;另外,保護神經細胞免受aβ誘導的細胞損傷和凋亡,對預防及治療阿爾茨海默症也具有積極的作用。

    但仍然沒有藥物可以針對發病機制進行徹底治癒,現有藥物僅能減緩症狀。

    阿爾茨海默症新藥研發幾乎成為醫學領域的一個死角,多年來沒有新藥獲批,至今也沒有能夠徹底治癒的藥物出現。

    國內目前有一款針對性的藥物已經上市,雖然很大程度上填補了國產藥物的空白,但是從全球來看,阿爾茨海默症新藥研發形勢依然嚴峻。

    多年來,全球藥企投入了巨大的經費進行阿爾茨海默症藥物的研發,然而,大部分以失敗告終。

    此前有研究報告顯示,1998—2017年期間,全球已有146個阿爾茨海默症藥物在臨床中失敗,臨床失敗率高達97.3%。其中,有40%在早期臨床(0期、1期、1/2期)失敗,39%的在中期臨床(2期、2/3期)失敗,而18%的在後期臨床失敗。

    包括輝瑞、強生、禮來、羅氏、默沙東、阿斯利康等在內的國際製藥巨頭紛紛在臨床試驗階段遭遇失敗。

    目前全球各大公司的研發管線幾乎都圍繞“β-澱粉樣蛋白假說”和“tau蛋白假說”這兩個理論基礎進行通路開發,但由於失敗案例實在太多,尤其是bace和aβ這兩個靶點上的高失敗率,使得從學術到臨床到藥物都對β一澱粉樣蛋白假說不斷提出質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