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溪笛曉 作品

第510章 第 510 章

 後來王守仁自請去了貴州。

 那是一片近乎沒開化的蠻荒之地,路不好走,人不好管,各方勢力隱沒在山間不知該如何治理好。王守仁一手抓兵馬一手抓文教,每天都在那重重疊疊的山路上奔走。

 有天他路過龍場驛站附近一個山洞,忽然覺得那裡很熟悉。

 他走進了那個山洞之中,感受著冥冥之中的宿命召喚。

 過去與道士習道、與老僧論佛、聽名師講學的種種記憶盤桓於腦海之中,最終凝聚出獨屬於他自己的感悟——

 心即是理!

 知行合一!

 致良知!

 ——心學!

 人需要學習外在的技藝,需要學習四書五經與諸多經籍,同時也要尋找到自己心的歸宿。

 《孟子》有言,人養的雞犬走丟了尚且知道去找,為什麼失了本心卻不知道去找回來?

 所以孟子說:“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學問之道沒別的,就是找回我們失去了的本心而已!

 《孟子》一書貫徹其中的重要思想就是“正人心”,他們這些後來者要探究的就是如何正人心,並且要去貫徹它,達到“知行合一”的境界。

 所有人都需要心學!

 王守仁懷著這樣的堅定念頭,開始在貴州一地展開心學教學,勸年輕的土人下山讀書。

 從貴州回到京師的時候,王守仁的心態已經有了巨大的轉變。

 他開始自號陽明。

 他時常與湛若水他們辯論。

 就像他三弟說的那樣,理是越辯越明的,他既然想將心學徹底推廣開去,就必須無懼於和別人深入討論。

 每次和人切磋學問,他都會有新的收穫。他受封新建伯之後推辭了所有朝中的職務,開始投身於心學教學活動中,而且時常會帶著學生去實踐自己的理論。

 這讓心學門生和隔壁的新學門生有了不小的交集。

 兩門學問看似南轅北轍,其實並不矛盾。

 因為他們王氏心學講究的是“知行合一”,致力於把“良知”落實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他三弟偶爾還會讓他去京師大學開幾堂課,說是需要對理科生們進行正確的思政教育,省得不小心培養出什麼反人類怪物。

 兄弟間從小到大沒少交流,王守仁對他三弟口中蹦出來的那些奇怪詞彙都已經習以為常,並且一聽就能領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