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千來世 作品

第667章 資源重商主義(2)

    我們不妨以中國的能源消耗為例分析外貿中的資源不平衡。

    後世總是有人談到中國單位gdp的能耗遠遠多於世界平均水平這個問題,進而指責中國的資源消費;

    但事實上,如果換一個角度,從人均資源消費量來計算,就能得出不同的結果――事實上,“人均”這兩個字,在經濟學中是最接近真相、最重要、也是最有力度的幾個詞語之一。

    當然,還有一個重要的問題,中國通過管制能源價格(比如油價、電價、煤價等)來支持外貿加工口(主要是所謂的“三來”),從而使得許多貿易加工業務對gdp貢業讓中國陷入了gdp 能耗高而國民人均資源消費低的窘境――比如我們給外商電精煉銅加工費才幾美分一磅,這類業務基本全部是依靠電能而對gdp的貢獻極低,甚至可以看作中國控制能源價格補貼出口!

    可以說,通過樣的補貼出口,中國是在以自身的資源在補貼全世界!――要知道,中國的能源消費總量是28億多噸標準煤,其中有多少是中國人自己消費的?所以不要說中國的gdp能耗太高,其中大部分是高耗能出口產品的貢獻。

    但問題是……

    享受到了廉價商品服務的西方大老爺們會告訴你這其中參差麼……顯然不會!

    那一大堆連基礎學術研究都沒做明白,卻拿著豐厚潤筆費,小日子更是已經過的何不食肉糜的國內磚家們,會把中間的真相捅破,從而驚醒這隻已經被扒了兩層皮的老黃牛麼?……事實證明,也並不會!

    ……………………

    後世的華夏,經過無數次慘痛教訓後,終於提出了要出口高附加值產品……那麼所謂高附加值是指什麼?

    簡單啊!

    本質上就是指出口產品中少含一點資源,多一些勞動創造的價值!

    “高附加值”在用詞上回避了資源,但實質正是指向資源――同樣價值總量的商品,附加值低那就是基本上在出口資源附加值高那就是基本不含什麼資源。

    比如美國賣給我們的產品:半導體芯片、計算機軟件、設計等等,基本上是沒有什麼資源含量的!

    就拿後世炙手可熱的芯片來舉例,如果單從資源角度來說,不就是一堆沙子+單位數量稍微多一點的電能+相對用量大一點的淡水資源麼(看不明白的話可以去了解一下芯片的加工工序)――但從貨幣價值來看,這玩意可是千倍萬倍於它的資源價值!

    總之,世界各國實際上都是在儘量讓資源流人自己國家,限制資源流出,看重資源在貿易中的地位,而中國在取得鉅額的外匯儲備以後,也從原來大量出口資源換取外匯轉變到非常關注海外資源的開拓了。

    後世中國限制稀土金屬的出口還引來了wto訴訟,歷來限制中國商品出口的國家次卻反對中國限制出口的政策――原因就是外國需要我們的資源流出。

    而各國對於資源的採購,還會有各種各樣的補助,就如我國現在要支持開拓海外資源一樣。

    “資源重商主義”說到底就是鼓勵資源流入、限制資源流出的思路――這與歷史上的重商主義是一致的,只不過關注的對象從貴金屬變成了資源;各國追求資源的淨流入追求資源的貿易順差,並且通過資源流入的貿易改變世界的財富格局。

    在後世,反對貿易保護主義已經成為世界各國最響亮的口號了,而各國在臺面下怎麼做卻又是另外一回事――資源重商主義就是一種對於資源的徹底的保護主義,而一個國家不斷地推行自由貿易反對貿易保護的背後,實際上是要他國開放自己的資源(包括市場資源)。

    貿易中的資源不平衡遠遠不像貿易順差、逆差的數字那麼明顯,公開講資源重商主義在國際政治上會處於被動,誰也不會說破陰謀,誰也不會放鬆謀求資源――資源的競爭就與戰爭一樣兵不厭詐。

    最後,如果上升到熵的高度來理解資源,各國的資源重商主義實際上謀求的就是熵利益,因為資源的效用可以統一使用熵的概念來衡量,資源可以統一成為熵源,通過自身的熵增創造效用。

    畢竟,按照熵只能增加的原理,世界的資源壓力會越來越大,這也是各國自之間的生存壓力和生存競爭的核心所在(今年歐盟天然氣不足所引發的一系列連鎖反應,只不過是一個開端而已)。

    總之,在等價貿易的幌子下,熵的變化是極不對等,給世界各國所帶來的熵效益也極為不同(如果後面的章節寫著寫著來了興趣的話,可能也會就方面插入一些數學模型或者論述)。

    ………………

    此外,楊鑄跟當下主流觀點還有一個非常不一樣的地方――他從來不認為在當下的技術水平下,科技能成為資源的“永動機”!

    說起來可能會引起不少的爭議,畢竟隨著全球資源緊缺、枯竭的問題日益明顯,在媒體的大肆鼓吹下,越來越多的人相信,科學技術能解決一切問題、科技創新可以開發出新資源以替代枯竭的資源。

    但在楊鑄看來,這話不能說沒道理,但在諸如可控核聚變、全基因替換模型等核心技術短時間不太可能有突破性進展的這幾十年裡,盲目地把科技當成救世主,無疑是一種極為幼稚的想法。

    原因很簡單――在盲信之前,你先理清資源與科技的辯證關係再說。

    要知道,能量守恆定律是個連小學生都清楚的基礎定律――科技固然可以拓展資源的版圖,但既有的資源量是恆定的,人類可以利用的資源看似隨著科技的進步不斷增多並帶來了大量的財富,但實質上只不過是利用科技帶來了可利用資源的增量而已。

    而那些聲稱科技可以解決一切資源問題、聲稱資源可以無限再生、循環利用的人,其實是有意或無意地忽略了熱力學第二定律所描述的熵增原理――熵是自然界有序度的度量,反映了可利用的資源水平,熵增效應不可打破,就意味著不可能讓一切資源再生,因為熵回不到原來的狀態,或者說回到原來的狀態要額外消耗能量。

    別的不說,後世華夏曾經引起全球轟動的“人造澱粉”技術,為什麼即便在技術上取得突破性進展後,依舊還是停留在實驗室裡?

    很簡單,製造一克人造澱粉所需要的能量,遠遠超過這一克人造澱粉本身所能提供的能量,而且不管技術怎麼改進,中間巨大的能量損耗永遠是一個繞不開的話題――那麼問題來了,除非是遇到特殊情況,又或是可控核聚變技術成熟,能夠提供用之不竭的能量,否則單從現有的資源調控角度來說,誰會浪費那麼多能量去大量生產當下其實並不稀缺的澱粉?

    同理,雖然楊鑄無比仰慕袁老這位無雙國士,但不可否認的是,他老人家培育出來的海水稻,也同樣存在著類似問題,因而只能用於特殊情況下的應急之用(不是因為單純的口感問題,具體內容不方便展開,有興趣不妨去諮詢一下你們身邊學習農業或者環境生態的朋友)

    近年來,環保主義者鼓吹現代科技對於農業的積極作用,生物燃料的優越性,卻忽視了生物燃料生產過程中造成的汙染和對石油的依賴性。

    要知道,生物燃料由糧食轉化而來,在生產糧食的過程中,耕地、播種、施肥、收割、運輸等,都要用到石油……

    撇開中間產生的汙染問題不談,你猜猜為什麼現代農業又被成為“石油農業”?

    沒有石油天然氣等資源轉化而來的現代化肥,你覺得全球普遍營養流失率超過40%的貧瘠土地上,能種出多少糧食?

    沒有那些以石油為原料製作而成的塑料薄膜、礦物油、現代農藥,你覺得以現在的生態環境,那些作物又能從病蟲害的手裡,搶奪出多少為己所用的農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