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窩 作品

第五百四十二章:大清靠不住,還得靠自己

            1857年7月底,英國正式對大清國宣戰。

英國對清宣戰不到一週,法國也正式對清宣戰。

英法雙方很快就組建聯軍遠征清國達成一致意見。

鑑於虎門之役給英軍造成了不小的傷亡,英方高層將第一批遠東遠征軍的兵力從各式軍艦49艘,官兵6400餘人增加到了各式軍艦53艘,官兵8400餘人。

法國方面也將遠征軍兵力從各式軍艦12艘,官兵1500餘人增至各式軍艦18艘,官兵1800餘人。

一支由71艘軍艦,10200人大軍從英吉利海峽出發,浩浩蕩蕩,氣勢洶洶地撲向廣州城。

與此同時,大清朝的滿朝諸公對此事渾然不覺,仍舊沉浸在虎門之役的喜悅之中。

咸豐帝更是對兩廣總督葉名琛和廣東巡撫柏貴大加讚賞。

“先帝生前常為東南之役抱憾憤恨至極,我大清立國二百餘年,何曾受過此等屈辱。

先帝常言《江寧條》小屈之後,我大清必有大伸。什麼是大伸?虎門一役便是大伸,有此大捷,足以告慰先帝,告慰列祖列宗的在天之靈。

滿朝公卿,知夷人夷務者,無人能出葉名琛之右。葉名琛督撫兩廣九年有餘,未讓英夷入廣州城寸步,朕心甚慰。

柏貴亦不負朕之厚望,虎門一役,親臨戰陣,領兵斃殺英夷兩千餘人,俘敵五百餘人,此乃庚子年(1840)東南之役以來未有之大捷。

還有這廣東水師提督洪名香,整飭廣東水師、修繕虎門炮臺有功,亦當嘉獎。

誰說我大清除曾滌生,梁紹瓊之外,便無知兵之人,朕看這柏貴就精於兵事嘛。”

說到最後,由於柏貴是蒙古旗人,咸豐帝不忘重點表揚了柏貴一番,心裡甚至動起了啟用柏貴剿滅洪楊亂匪的心思。

曾滌生和梁紹瓊兩個漢臣手握重兵,對大清而言終非幸事。

“有此大捷,此乃列祖列宗庇護,皇上知人善任,天佑我大清。”

見咸豐帝龍顏大悅,恭親王奕趕緊抓住機會,向咸豐提起了興辦船政的相關事宜。

“福州知府沈葆楨,赴美利堅考察歸來,言美利堅國戰艦之堅,火炮之利,不下於英吉利國。且美利堅國素來對我大清國頗為恭順,其臣民在我大清也都守規矩,不似英吉利,蠻橫無理.”

“洋人的奇技淫巧不過如此,有虎門一役的教訓,只要各地督撫都像葉名琛、柏貴這般用心,多加防範,整飭武備,料想那洋人也不敢再犯我大清疆界。

洋人貪利,素來喜歡做生意,既然美利堅國對我大清有恭順之意,虎門炮臺上用的洋炮大多是從美利堅國購置,可酌情向美利堅國再購置一些洋炮,就算我大清照拂他們的生意。

至於興辦船政一事,再議。

眼下最要緊的是早日肅清洪揚之亂,洋人乃芥蘚之疾,洪揚久據江南賦稅重地,乃我大清心腹之患。”

咸豐帝打斷了奕的話,有虎門大捷在前,他現在對興辦船政的興趣已經不大。

既然虎門炮臺能擋住洋人,難道更加堅固的大沽口炮臺就擋不住洋人?

《江寧條》等諸條約在咸豐看來,亦不過城下之要盟,乃當時的權宜之計,不可信之,更不可奉之。

眼下既在虎門大捷找回了東南之役喪師割地丟掉的面子,這事就算過去了。

大清國乃是天朝上國,豈能和這些西洋小邦斤斤計較。

見上意已決,奕瞭解他這位四阿哥的性格,便知趣地不再多言。

只是奕仍舊憂心忡忡,葉名琛的為人奕不是很清楚,但柏貴他接觸過,柏貴的為人奕還是多少了解一點的。

柏貴疏理內務尚可,但其生性膽小懦弱,不是將才。

奏捷的奏疏上說柏貴親臨前線指揮督戰,奕是持懷疑態度的。

下邊奴才的奏疏要能信,洪楊之亂早平了,哪有今天這亂局。

朝會畢,奕在王府接見了沈葆楨,他想知道虎門之役的真相。

沈葆楨是四品知府,他這官在一品二品大員滿地走的京師不值一提,不要說入殿聽朝,就連站大殿門口的資格都沒有。

直到朝會結束,沈葆楨對朝會的內容都不甚了了,只知道皇上難得龍顏大悅。

龍顏大悅,是不是辦船政的事情就成了?沈葆楨現在滿腦子想的都是船政。

沒成想剛見到奕,就迎來當頭一棒。

“皇上口諭:興辦船政一事,再議。”

聽到這個消息,沈葆楨猝不及防,久久沒有回過神來,他沒想到忙活了半天會是這個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