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劍仙 作品

第266章 【覺醒】與【傳承】!(求訂閱~月票!)

    妙音,妙善,妙清。

    音樂輕柔優美了起來。

    在西洋管絃樂的圍繞中,琵琶聲輕巧的彈奏而起。

    田韻手持琵琶,輕柔中卻不乏力道的起舞。

    懷抱豎彈,揮臂橫彈。

    又隨著音樂,忽地昂首斜彈,傾身倒彈。

    直至最後的背後反彈。

    纖細修長的柔荑劃過琴絃。

    隨著音符的湧動,做出彈撥琵琶的動作。

    微笑中,彷彿敦煌的壁畫在起舞,飛天的神女活在了現實的空間中。

    精妙絕倫!

    映襯著背後背景不斷浮動變化的各色反彈琵琶的壁畫。

    一幕一幕,彷彿活了過來。

    臺下的外賓音樂家睜大眼睛。

    努力的看著。

    這自己熟悉的西洋管絃樂,到了現在,卻多出了一抹陌生的感覺。

    這是一種完全不同的質感,帶有了很濃厚的東方氣息。

    而國內的音樂家與媒體代表們,卻從中感受到了一種很強烈的西域氣質。

    不同於西洋西方。

    而是獨屬於華夏的西域風情。

    豎琴與琵琶結合的居然可以如此默契。

    這便是《千手千眼:飛天》!!

    而這段樂章的英語翻譯,則是apsaras!!

    中西結合,但卻將東方的聲音,用西方的表達。

    響徹世界。

    apsaras,即為阿普薩拉斯。

    是印度神話中水的精靈,樂神乾達婆的妻子,擅長舞蹈。

    在佛教壁畫中,尤其是在敦煌壁畫中,極為常見且經典的《飛天》,便是以此為原型而創作的。

    相傳,阿普薩拉斯經常會出現在苦行者面前,以妖嬈的姿態考研幹部。

    這部作品,起碼在這些細節上,設計的非常有心,巧妙。

    經得起反覆的推敲!

    一舞完畢。

    音樂落下。

    故事也繼續的訴說。

    這是國王的女兒妙善的故事,是觀世音菩薩在證道前的故事。

    當看到需要救助的人,妙善堅定的貢獻出自己的雙手與雙眼。

    即使國王老父親如此不捨,妙善也依然說道。

    “即使失去手與眼,我還有一顆菩薩心。”

    “我想要把我心裡和命裡的,都奉獻給那些需要的人。”

    於是,失去了雙手雙眼,卻感動了天地的妙善。

    長出了千手千眼,證得菩薩果位。

    主題也呼之欲出。

    那是基於對世界慈悲之心下的......

    【奉獻】!!

    與平日中,大家所言的“聖母”“女菩薩”不同。

    憐憫之心該有,慈悲之心該有。

    無論世界如何的現實,這些人性的光芒也該有。

    但首先,真正的菩薩,不會強求他人,指責他人。

    這些先行的導師,覺悟者們。

    是從自身做起,從自身奉獻。

    什麼都不求,但求實踐自身的慈悲之心。

    是的。

    李少傑所講的奉獻,不是道德綁架。

    而是遵從於內心的善,然後付諸於自身赤誠的實踐。

    去做,而不是說,更不是去指責他人。

    妙善的偉大,不在於她的偉大。

    而是在於她一開始基於自我善心的奉獻。

    失去了雙手雙眼,才獲得了千手千眼。

    正如故事結尾,扮成了百姓們的合唱團所唱。

    “您的千手撫摸著眾生的創傷。”

    “您的千眼觀望著眾生的痛亡。”

    在李少傑的表達中,佛教彷彿開始迴歸了它本來的目的與樣子。

    勸人向善。

    勸人主動行善,幫助他人。

    接受幫助的人,拿起接力棒,將行善傳播開來。

    是很烏托邦,是很理想主義。

    但若是連向善的理想都沒有,人性的光芒中只會佈滿灰塵。

    當故事講完後,每一個人的心中,那“觀世音菩薩”的形象都完全不同。

    李少傑......是在藉助宗教故事,去歌頌每一位付出者,每一位先導者。

    在中場短暫的間隔中,不少人微微的失神了一下。

    此時,很多音樂家的內心,已然對李少傑的作品,下了一個同樣的評價。

    【這是在用音樂來表達思想,這是在用思想,歌頌現實中那些捨己為人的人!!】

    回望現實中,似乎也總能見識到,將自己“雙手雙眼”奉獻給眾生的人。

    央視記者有些發呆。

    總感覺,自己對這一個篇章,充滿了無數複雜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