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2章 幕後

《明史》中把楊士奇、楊榮、楊溥三人列為一傳,在結尾處說:

是以明稱賢相,必首三楊。均能原本儒術,通達事幾,協力相資,靖共匪懈。史稱房、杜……又稱姚、璟善守文,以持天下之正。三楊其庶幾乎。

簡單來說,三楊就是當朝賢相。

既然比作賢相,也就說明,內閣是在三楊時期發展壯大起來。

楊榮和楊士奇分別於正統五年和正統七年病逝,在朱祁鎮親征之前,輝煌一時的三楊只剩下楊溥。

彼時王振專權,將朝堂上弄的烏煙瘴氣,楊溥雖然接任內閣首輔,根本鬥不過王振。

在此後的幾年中,他默默隱忍,相繼培養了曹鼐、苗衷、陳循、張益等人,用以制衡王振。

張益便是楊溥一手提拔起來,因此,他和楊旦之間經常以兄弟相稱。

即便是朝廷大事,他也不會刻意隱瞞。

一來,楊旦的身份是大理寺少卿,本就有權過問。

再者,作為恩師楊溥的親兒子,人品自然信得過。

今日剛剛回京,便收到楊旦的邀請,他也沒多想,推掉了其他的應酬,忙完正事後,匆匆趕過來。

楊旦面色淡然,繼續問道:“既然情況緊急,為何不出動三千營?”

三千營是騎兵,作戰的時候機動性較強。

張益回道:“三千營出去拉練,至今未歸,神機營輜重太多,還是五軍團比較合適。”

楊旦點了點頭,突然轉了話題:“對了,張兄,有個朋友從老家過來,給您帶了些小禮物。”

張益不解,問道:“什麼?”

楊旦起身拿出一個小木頭匣子,放在桌上。

張益見他不說話,搞的神神秘秘的,便問道:“究竟何物?”

楊旦微笑道:“張兄一看便知。”

張益並沒有過多思考,伸手打開,裡面竟然是一沓地契。

“這是?”

楊旦仍然沒說話,端起茶杯來,吹了吹上面漂浮的茶葉沫子,慢條斯理地喝起來。

張益愈發疑惑,拿起地契看了一眼,突然神色大變。

“楊賢弟,這些地契……怎麼在你手上?”

楊旦這才放下茶杯,悠悠道:“不是愚弟,而是另一位朋友。”

“是誰?”

“此人張兄也認識,乃是建安衛指揮使,楊泰。”

“楊泰?”

張益神色一凜,這個楊泰並非楊旦的親戚,而是三楊之中,另一位閣臣楊榮之孫。

“他拿這些地契是何意?”

楊旦淡淡道:“這些都是張兄祖傳的田產,低價賣給那些賤商,豈不可惜?”

三年前的新政,朝廷改了稅法,實行攤丁入畝制度。

在此之前,叫做人口稅,或者人頭稅。

家裡有幾口人,就要交多少稅。

這個制度自漢朝開始,迄今一千多年,將近兩千年,都是如此。

可是,底層百姓太窮了,根本交不起,只好舉家逃跑或者是瞞報,最殘酷的時候,甚至會溺嬰。

朱元璋開國之初,設立戶籍制度,就是防止百姓逃跑。

朱祁鎮南征北戰,平定外亂之後,終於對士紳階層下手,開海,新政,一氣呵成,讓人防不勝防。

從此以後,交稅不看人口多少,而是看你家裡有多少地,多少產業。

免除了人口稅以後,百姓們可以安心生產,不再逃亡,戶籍制的限制也就沒有必要了。

如此一來,以前把土地看的比命還重的那些大地主,開始動搖了。

因為土地稅是分檔次的,田畝越多,交的稅也就越多,而且是呈倍數上漲,最高可達五成。

算一算賬,家裡這些土地,種糧還不夠交稅的,還種個球?

從那時候開始,土地兼併的局面一舉被打破,以前的地主士紳階層不斷拋售土地,將賣地得來的銀子投入到其他行業,比如說貿易,作坊等等。

總之,什麼賺錢幹什麼。

張益老家就有良田十五萬畝,乃是貨真價實的大地主。

這倒不是說他是貪官,貪得無厭的那種。

在大明朝,只要是做官的,要麼自己手裡有大量土地,要麼自己的親族有大量土地,總之,沒有一個是窮人。

就算是正當手段買來的,也不可能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