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山有龍 作品

第183章 皇上何故造反?

    于謙暗暗嘆了口氣,說道:“皇上,科舉乃是我大明之根本,朝廷上上下下,包括臣在內,全部是通過科舉選拔而來,此乃國本,不能動啊!”

    這番話倒不是危言聳聽,因為大明自開國以來,朱元章對讀書人的培養和待遇相當重視,並親自立下規定,專取四子書及易、書、詩、春秋、禮記五經命題試士。

    而且,八股文的難度可不止於此,朱元章認為,讀書人都應該讀孔孟,讀朱熹,不能自己隨便發揮,便要求其文略彷宋經義,然代古人語氣為之,體用排偶,謂之八股。

    從此之後,八股文便成為讀書人畢生的追求。

    朱祁鎮對於這個制度的利弊最為清除,八股文經常被後世所詬病,批判,可是,在明初,這個制度並非一無是處。

    科舉制的重要作用在於將選官用人的權力收歸中央,避免門閥產生,加強中央集權和皇權。

    通過科舉制,使全國各地的士子都有機會參與國家管理,促進了社會流動,有效的維護了大一統局面。然而,要想充分發揮科舉制的作用,維護考試公平是一個關鍵。

    試想,如果以詩賦取士,主觀性太強,很容易導致唐朝時考生向王公貴族請託的弊病。

    若考試範圍沒有限定,則出身寒門和偏遠地區的讀書人肯定無法與那些出身富裕、處於發達地區的人競爭,長此以往就會形成惡性循環,不利於社會穩定和國家統一。

    因此,朱元章才會規定了固定的格式,固定的要求,這就是八股文。

    通過嚴格的格式規定,考官評卷時根據格式和內容可以快速的做出客觀評價。

    還有就是考試範圍,八股考試從四書五經中出題,範圍窄,對於寒門士子而言,這些書普及率較高,容易得到,使得參加科舉的士子不論貧富,身處何地,都能基本處於同一起跑線上。

    當然了,這樣做的弊端也很大。

    如果一個頭腦不是很靈光的,把所有精力都放在科舉,只顧埋頭四書五經與八股,知識面狹窄,不僅沒有治國理政的才能,甚至連基本的生活能力都沒有。

    這樣的人,只能變成書呆子。

    因此,朱元章在制定科舉的時候,在最後一關的殿試,卻突然放棄八股作文,改為策論。

    通過策論,就能把書呆子排除在外,當然了,若真是書呆子,大概率到不了殿試。

    就算不是書呆子,因為科舉只考八股,讀書人當人也只會作八股,這就導致他們在其他方面,比如說自然科學等方面一竅不通,若有人研究這些,也會被當做奇技淫巧,為人所不齒。

    如此一來,這些讀書人雖然讀了聖賢書,可是,除了頂尖的那一批能登上廟堂,其他大部分,終其一生也只是個普通人。

    他們肩不能挑,手不能提,書本里的知識也不能當飯吃,後世說的百無一用是書生就是這個意思。

    至多回到家鄉做個教書先生,或者去大戶人家做個賬房先生之類,除了能勉強戶口,此生再不會有什麼前途。

    朱祁鎮當然知道,科舉不能輕舉妄動,這其中關係到的是天大的蛋糕,全天下的士大夫都在分這塊蛋糕,若是少給他們切一塊,或許還能接受,可是,直接將蛋糕端走,這些人肯定跟你急眼。

    “關於科舉,朕並非要完全取消,而是改制,單純考校八股文已經沒有太大的意義,治國理政,不是四書五經那麼簡單的,朕舉個最簡單的例子,賬目統計,四書五經之中可有?”

    于謙一愣,回道:“賬目統計……不過是一些算術問題,並非什麼高深的……”

    朱祁鎮突然話鋒一轉,說道:“既然算不上高深,想必……你這個進士出身肯定是綽綽有餘了,這樣吧,朕給你出道題,你算一算,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