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之期 作品

第六十八章 試點教育(N)

如此一來就可以保證儘可能多的孩子能完成小學的學業,也能減少孩子和家長鬧事的情況發生,同時也能減少性別歧視和種族歧視,畢竟賺錢麼,不寒磣。

至於中學所謂的末位淘汰和擇優取士,簡單點說就是優秀的學生不但學費全免還有獎金拿,次一等的學生收取少量象徵性的學費以保留他們可能會有個光明的未來的機會。

普通學生需要正常繳費,再次一些的需要額外繳費,至於那些真的很差的人要麼繳納高額學費,要麼自行離開,畢竟國家的資源有限。

這種做法的好處是可以用差生來補助優等生和學校的正常運作,但這種方法只適用於中學。

對於小學生來說過於殘酷也不利於社會和平,以及民族融合,至於奧地利的大學始終搞的都是精英教育,目的是優中選優,直面未來、市場和社會,而不是要培養一群做題家。

大學有專門的助學計劃和助學合同,而且不屬於基礎教育的部分暫時不討論。

羊毛總是要出在羊身上,國家的資源那麼多,但事情還必須要做,這時候就要那些“富人”出力了。

此外皇家女子學院的新生也比往年要多。這是一個不錯的兆頭,第一、證明人們認識到教育的重要性觀念發生了轉變,第二、奧地利人越來越有錢了,國強民富也是好事。

此時奧地利的經濟比歷史上要強得多,所以步子可以邁得稍微大一點。不過搞基礎教育的地區依然還是內塔萊尼亞和真臘地區,非洲和外萊塔尼亞的教育還是要暫時擱置。

當然也有例外,比如在匈牙利境內的皇室莊園,以及伏伊伏丁那和貝爾格萊德等皇室領地,還是應該儘快開始基礎教育。

另外奧地利最繁華的幾座城市都開展了德語(奧地利語)成人教育,這主要是為了方便移民和外來務工人員。

同時願意遷移到奧地利的弗萊芒難民,對於奧地利的海外殖民事業起了極大的推動作用。

雖然他們大多數都是農民或者漁民出身,但是相較於祖居內陸的奧地利人來說,他們的冒險精神要強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