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之期 作品

第九十章 “銀行家”們的反擊(上)

    這個有著劃時代意義的措施解決了很多人的燃眉之急,而且給帝國經濟帶來了正能量,讓其沿著健康的軌道不斷地向上發展的同時,也讓不同階層群體看到了一絲光明與希望。

    選擇鋌而走險與飲鴆止渴的人數大大減少,他們大多都選擇了一個可以預期的明天。

    雖然此時帝國仍然沒有立法規定高利貸違法的限額,但是”一傳十,十傳百”的效應使得更多普通人都開始明白它是一種不合理的金融產品。

    畢竟皇室不超過5%的分期付款年利率就擺在那,有誰還會選擇年利率超過40%甚至50%的高利貸呢?

    哪怕是擅長公關和包裝的“良心”高利貸商人的羅斯柴爾德等幾個大家族劃定的利率也通常維持在25%以上。

    而分期付款這種新型金融模式的問世就是對付這些貪婪的金融家們的武器,立刻就把這幫放高利貸的傢伙們打得魂飛魄散,其業務量和利潤都呈斷崖式下跌。

    雖說他們有背後勢力作為後盾,但又有誰敢在皇室面前逞英雄?可笑的是,他們給官僚們和黑惡勢力的供奉又絲毫不能斷。

    這樣一來高利貸商人賣兒賣女,甚至投河自殺的現象反倒是頻頻發生。

    雖然有些不太長眼的人通過花大價錢,在報紙上購買頭條等途徑用來論證高利貸的合理之處和好處,試圖給皇室和政府施壓逼他們就範。

    但是弗蘭茨一方的攻勢每每都能駁得那些所謂的金融專家體無完膚,更是站在道德制高點上直接給他們定性為禍國殃民分子。

    支持高利貸一方的觀點無非是以下幾種。

    第一,借用並扭曲黑格爾的“存在即合理”為自己辯護。

    《聖經·舊約》中有關於高利貸的描述是“我民中有貧窮人與你同往,你若借錢給他,不可如放債者向他取利。”

    第二,將高利貸和慈善掛鉤。

    從銀行還是皇室提供的分期付款所需要個人財產或者可預期收入做擔保作為出入點,得出沒人會借錢給窮人的論點,來彰顯自己“為可憐人著想”的形象。

    另一方面巧言令色地指出那些真正需要錢的人卻不一定具備和符合皇室提出的條件;這也是為什麼人人都討厭高利貸,但是又都需要它的主因。

    第三,錯的既不是提供高利貸的人,也不是還不起的人;是因為那些愚蠢的人不懂經濟內在運行規律,錯估了自己的還錢能力。

    而那些”善良”的高利貸商人不應被責罰,因為他們只是“好心”辦了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