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鍋巴 作品

第二百四十八章 知君何事淚縱橫,斷腸聲裡憶平生!

    只可惜...

    卻是事與願違。

    雲海上的突破動靜極大。

    但就好像無根浮萍一樣,每每季秋想要突破,卻都是毫無頭緒。

    簡單來說。

    就是他沒有更進一步的‘經’與‘道’。

    所以哪怕他的修為依靠著補天道體,已經達到了金丹巔峰之境。

    但在那法相真君的天塹前,卻依舊是止步不前。

    因為他找不到突破的方向,哪怕太平道意乃法相之基,但不成真君,其實盡都是虛妄而已。

    金丹真人,壽八百春秋。

    而補天道體鑄成之後,盡削九成壽元。

    也就是說季秋到了今朝,已是快要瀕臨大限,活不了幾年了。

    任何修行之道,在踏上了三境後,壽命都會有所延長。

    金丹八百年,天象三百年。

    哪怕是文修,都能有二百年可活,而且死後精神念頭不滅,可以轉修地祇之道,保靈身不散,求以鬼身逆返純陽,不弱於元神。

    季秋本可以享真人之壽,看盡八百年春秋,可為了鑄成補天道體,他在這一世的人生,卻已是大限將至。

    但他卻並不後悔。

    正如文字模擬之中的記載一般。

    縱使鄂王不隕,在這天下大勢之間,他當真能夠力挽狂瀾乎?

    須知道,獨木難支吶!

    燕皇趙牧、邪魔七道、天魔道主、妖族巨擘、北元四王、大元之主...

    假使季秋若不逆流而生,證得己道。

    這天下,又豈能是今朝模樣!

    怕不知又將有幾人稱王,幾人稱帝,亂象叢生矣!

    既做了,便不去後悔。

    要向前看。

    三十載內,第三次突破真君失敗,道人仍舊是毫無頭緒。

    即使渡世太平經被模擬器評價為正宗,但沒有成就真君的正宗道經,前面還得是要加上一個‘偽’字。

    三次突破,已是導致季秋的一顆金丹,開始變得黯淡無比,就連一身法力都有了不小的波動。

    這正昭示著,短時間內,他已是沒有了再次突破的機會了。

    如今靈氣潮湧已起,大世來臨,三十載內有不少有成之輩,都觸摸到了金丹真人的門檻。

    南越劍池、補天派、枯榮寺、東萊派等等宗門,都有了復興之相。

    而季秋門下的紫霄宗,十年開山一次,如今三次大開山門,也不過只有百餘名弟子罷了。

    但正像是他開宗立派前所說的,弟子貴精不貴多。

    李含舟這位被他寄予厚望,有望接替他之大位的弟子,在三年前龍虎交匯,結成了一顆上品金丹。

    剩下的諸門人中,道基之輩,近二十數。

    在短短三十年的時間裡,這是一個極為恐怖的數字。

    要知道,哪怕是神霄門,也不過就只有二十餘位道基修士罷了。

    當然,無論是從氣運還是靈氣來看,此域天地都不弱於北滄州那偏僻一角,因此倒也情有可原。

    左右做到這一步,季秋心中對於華陽都以及清微子,都是問心無愧。

    無論之後,他是離是去,這紫霄一脈的傳承有此根基,應是無憂。

    足夠了。

    這三十年裡,季秋遍尋陣道傳承,終於在一處先輩真人的遺蹟之中,尋覓到了一卷旁門頂尖的陣法真解。

    憑此一卷,他潛心鑽研追本溯源,已是在陣之一道上推陳出新,推演出了高階道路,達到了金丹之境的極致,堪稱一代陣法宗師!

    而他的目的,也是極為明顯。

    若不成真君,就憑他這不過百載的壽元,是肯定撐不到幾十上百年後,域外通道自行開闢的。

    所以,倒不如趁著靈氣潮湧,以陣之一道拼上一把!

    因此,季秋曾與東萊派的當代真人,無涯道人一同尋訪各處偏遠的仙山福地。

    他想要尋覓到在近千年以前,此方天地最後一批通往外域的陣法所在。

    就比如當年舉派遷移的重陽派一樣。

    功夫不負有心人。

    季秋在當年重陽派的舊址,與道一峰相鄰的仙山之中,尋到了一處破舊的大陣。

    其上靈光早已隨著歲月流逝,徹底失去了神蹟,不過在季秋與無涯道人兩尊當代陣道宗師的多年修繕下。

    終於算是勉強的給恢復了幾分往日神蹟。

    之所以廢這般多的功夫,就是因為那大陣,涉及到了空間之道,無疑是此域絕天地通之前的一處傳送法陣所在!

    雖說勉強將其復原了幾分神蹟,但此方域內即使靈氣潮湧,可說到底時空軌跡,依然是尚未穩固。

    這陣法傳送,中間是否有概率遭遇亂流波動,是否會遇到意外情況,是否會傳送到一些絕地...

    都是未知。

    但對於三次突破真君失敗的季秋而言。

    怕是不賭,也得賭了。

    不然留給他的道路,就只有坐以待斃,終結這一世的道途!

    若是和第二世那般,叫他看不見前路倒也罷了。

    然而既看見了,就沒有理由不去殊死一搏!

    不過在那之前。

    還有些必須要做的事情,必須要去見上一面

    ,打過招呼的人,卻還是要做一番瞭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