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看閒花 作品

第二百七十二章 近代的攻心戰例

如果說“垓下之戰”中的四面楚歌之計以及諸葛亮平定南中的“七擒七縱”之策乃是華夏古代史裡面經典的攻心之計,那麼解放戰爭時期三大戰役中的“平津戰役”裡面的勸降傅作義,達成北平和平解放的目的,則是近代史裡面漂亮的一次攻心戰術。

不過這次攻心戰術,依然也是遵循了攻心之計裡面最為基本的定律,那就是佔據優勢後才得以施展並取得成果。

本來“平津戰役”,是在“遼瀋戰役”、“淮海戰役”取得勝利之後,國民黨軍隊已經呈現出崩潰之勢,而盤踞在北平一帶的傅作義勢力,雖然名義上歸屬蔣介石管理,但是在傅作義經營多年的努力下,還是保留有相當大的自主性的。

故此,當“淮海戰役”處於一觸即發的態勢下,蔣介石和傅作義頓時變得貌合神離,雙方對之後局勢的預測和推導都出現了很大的分歧。

蔣介石考慮放棄北平(今北京)、天津等地,要傅作義率部南撤,以確保長江防線,或加強淮海戰場;但又怕南撤後,產生不利的政治影響,故徘徊不定,沒有強逼傅作義執行此方案。

而傅作義作為長期活動於綏遠地區的地方實力派,深怕南撤後,其主力為蔣介石嫡系吞併,故不願南撤;另一條路是西逃綏遠,但又怕西逃後勢孤力單難以生存,難下決心。